于涛(左)在察看苹果生长情况。
“这是我们村自己的‘产业园’,现在脱袋工作基本结束,等几天就可以下果了。”日前,站在滕家镇鲍村果园里,于涛向记者介绍着村合作社苹果园今年的成果。于涛,滕家镇鲍村原党支部书记,现任该村第一书记。黝黑的皮肤,沉默寡言的性格,让人很难想象,他身上蕴含着如此巨大的能量。
据了解,鲍村作为省定贫困村,有30多户贫困户,每一户的致贫原因各不相同。在2003年至2010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几年里,于涛始终关心关注村里贫困户的情况,这一习惯就一直保持了下来。贫困户张大爷今年已经80多岁,他告诉记者由于身体原因,家里生活困难,每天还要吃很多药,于涛经常到他家看望一番,帮着干点活,对待自己像亲人一样。
作为省定贫困村,像张大爷这样的贫困户还有很多,于涛心里知道,想要摘掉省定贫困村的帽子,实现“集体增收,群众致富”,他就必须做先行者,为群众带好头、探好路。
鲍村地多,脱贫致富的希望在土地,于涛就邀请专家检测土壤,检测水质,查看地形,挑选品种,经验反复的研究和探讨,于涛开始在发展规模化苹果园产业上下功夫,坚决要为群众打通这条致富之路。
为保险起见,于涛承包了一片土地作为“试验田”,积累经验,剪枝、套袋、浇水、销售,每一步他都参与其中,并积极与市镇农业部门对接,争取相关单位提供技术支持。为做好示范,他优先招用贫困户和困难群众到果园工作,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同时向村民无偿提供三优富士种植技术指导。
凭着为群众谋利的决心和敢想敢拼的闯劲儿,于涛仅用两年的时间,就将鲍村培育成“果树种植示范先进村”,苹果种植面积达到了1000余亩。接着,他带领村民成立了“荣成市鲍村三优果品专业合作社”,并被评为省级示范社。
去年,于涛担任鲍村第一书记。为了进一步增加群众收入,延长产业链,他与包村干部奔赴吉林省延边市,学习嫁接新品种苹果“富贵王子”,嫁接成功后,可以大大提升果树附加值,亩产收益将提高3万元。
几天的学习,让于涛大有收获,学习结束当晚,他便拉着树苗迫不及待地准备回家,包村干部廉杰告诉记者:“学习结束时已经是傍晚了,于书记没有休息,迫不及待地往回赶,他说这是拉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好项目,村里人都在等着他,一刻也不想耽误。”就是这样,于涛书记带着这份“执拗”,更带着一车满满的希望回到了村里。让人欣喜的是,经过一个月的试验,新品种苹果基本嫁接成功,预计明年春季就能开花。
“现在的鲍村虽然算不上富裕村,但与几年前相比,已经是大变样,尤其是‘四清’工程实施以来,村里处处可见整齐的房屋、明亮的巷道、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群众,一派美丽乡村的繁荣景象。”村民们都说,鲍村今天的模样,离不开于书记的辛苦付出。
“四清”工作伊始,当时的鲍村有400多户,几乎人人家门后都有草厦子、车库,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于涛知道,群众推脱、观望的态度是工作推进最大的“拦路虎”,甚至有的村“两委”干部也存在畏难情绪,要想把工作开展下去,就必须打通大家的“思想关”。事虽如此,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随后的几天里,他带领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进行走访,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仔细研判群众心理,始终留在一线、靠在一线进行拆除工作。直到“四清”工作快结束时,依然有几户群众不肯拆除,于涛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坚决维护公平公正的工作秩序,由他来做该户群众的工作,白天不行就晚上,一遍不就两遍,直到第三天深夜,当群众说出“我拆”这两个字的时候,他终于长舒了一口气。村妇联主席徐东凤感慨地说:“村里‘四清’工作已经通过验收,于书记带着我们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地做工作,说不辛苦是假的,但是看到村里现在这么清亮,真是打心底里高兴。”在“四清”工作开展的这半个多月里,他每天晚上工作到深夜已是常态,工作结束不久,撑不住连续几天的疲惫,于涛也病倒了。
作为村第一书记,同时又有农村工作经验,于涛很受村民的尊重。今年的“户户通”工程开展以来,于涛仍然坚持靠在一线,他说污水管网建设关系到村里每一户村民的日常生活,能大大提高生活质量,他必须盯在一线,靠着这股“不怕苦、不怕累”的劲头,工程现已基本完工。
随着鲍村的脱贫工作不断取得实效,于涛又结合我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把工作重点转向村庄的精神文明建设上。去年,在于涛的建议下,鲍村建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成立了村民自己的文艺队伍,农闲时节,吹拉弹唱、歌舞表演也为村民们的业余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从带领群众奔小康到全面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再到村风民风的转变,大事、小事、琐碎事、麻烦事他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但就像于涛说的那样:“乡村振兴的路没有终点,我必须一如既往地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