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社会五行八作为维护自身的利益,比较集中的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会,行会与帮会不同,它是一个比较松散的组织,较少封建等级制度和迷信色彩,只在维护自身利益时采取统一行动。荣成早年的行会不多,仅渔民行会、理发、商业和盲人协会。至于杠房和袋房同是码头工人,行会的特点并不十分明显。
渔民行会
它和清末民初官方出面组织的渔会不同,是渔民自己暗地组成的行会。各地渔民间相互联系,相互支持,但不像帮会那样有总部,有各级领导人。它的组织形式比较松散,各地的领导人由各个码头、港口有名望的老艄于担任。有事,或需要采取一致行动,则由这位老艄于召集其他船老大共同研究决定。如1917年北洋政府下令征收渔税,在石岛设立了渔税局,但渔税局不直接征收渔税,而将渔税包给两家商号。本来税率为货值百分之三,而官商勾结,竟将渔税改为每只舢板年税银40两,并规定春汛一次性缴纳。偏巧,这年渔汛失常,渔民生活极端困难,提出减免渔税。渔税局及包税商不顾渔民死活,强扣渔货,关押渔民。在这种情况下,张家村、牧云庵的渔民行会毅然发出“转牌”给各地渔民行会,约定农历四月二十五日清晨,西起文登浪暖口东至木也岛,百里海门万多渔民齐集石岛抗税。“转牌”,竹制,烙有预先规定的记号,是渔民行会的火急信号。事非紧急,不得发出。一旦发出,沿海港门行会传递,不得违误,接到转牌的行会必须按规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四月二十五日清晨,万名渔民齐集石岛天后宫抗税。渔民声势浩大的抗税斗争,迫使官方不得不宣布免征渔税。
三皇会
这是抗日战争以前全县盲人的行会组织。所以称为“三皇”会是指“天皇、地皇、人皇”。抗日战争以后改称“盲人抗日救国会”或“盲人曲艺队”。“三皇会”是一个非常严密、纪律性极强的组织。它在县城南关租用民房作为自己的会址。每年正月初十,散居在全县各地的盲人齐集县城“过年”,挂起祖师爷东方朔的画像,焚香叩拜,然后徒弟拜师傅、师爷、师伯、师叔;再拜同门师兄弟,而后拜同行兄弟,并望空叩拜历代艺人亡灵。“二皇会”组织虽然十分严密,并有自己的行话,俗称瞎子语,但其等级不像帮会那样森严。它的领导人按师傅的辈分确定,最长辈分师傅多人,则以先后受业的次序确定。第二天整治行规。凡在过去一年里有人告诉或本门师傅指明违犯行规的人,在这里惩处,,处罚包括自己掌嘴、打棍、开除。掌嘴最轻,多由自己打。打棍则不同,犯规者俯卧在地,脱赤臀部,四人按住手脚,一人将竹竿竖在犯规者的裆部,行刑者执另一根竹竿紧贴竖竿里侧向下抽去,非常准确地落在赤裸的臀部上。“开除”是最重的处罚,一经宣布开除,即不准再行说书、算命,违者不仅可以砸毁其伴器,还可告官。在做这些事时,会址大门紧闭,明眼人绝对禁止入内观看。 一般在正月十二各自散回,这三天的饮食都由总会负责。
理发行会
由于荣成民间没有专门理发之人,所在农村不存在理发的行会。石岛、俚岛、成山卫等码头理发业比较兴旺,而且按自己的行规进行活动。理发行会同其他行会不同,它最大特点是规范本行业的行为,统一收费标准,进行本行业的相助活动。所以,过去理发从业人员特别注意自己的仪表,谈吐风趣,待客热情。对于外地理发师傅,只要他说明原委,拿出理 发工具,特别是铛刀布,不论大店小店都允许他在店理发,并管吃住。临走,店里及同仁要凑集一定数量的盘缠。因为过去理发者被视为下九流,死后不准入祖坟,所以,他们特别注意自己的仪表和互助。
商 会
清末商业日渐兴盛,行业增多,事务繁杂,极需有一个既能执行政府指令,又熟悉商务活动的组织。光绪二十七年颁布了《商会法》。光绪二十九年境内首先在石岛、俚岛成立厂商会。商会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商业的发展,向政府提供商业咨询,调解纠纷及争议,规范市场行为,平抑物价。后来商会下设粮业、布业、杂货业、饭庄业、国药业、渔行业、船行业等八个行业公会,对促进荣成市商业和规范商业行为起到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