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 制
荣成的食制是根据农业忙闲决定的。阴历十月初一日,习惯上为辞工日,农业地了场光,且昼短夜长,因而在农村多吃两餐,俗称“两顿饭”。二月二日长上上工,农活开始,雇有长工的人家从这天开始吃三餐。但一般人家仍坚持到清明吃三顿饭。
三餐的称呼,荣成除靖海卫和成山卫说吃早饭、吃晌饭、吃晚饭外,内陆和沿海地区则多曰“喝”(读ha)或“啖”(读dai),早饭曰喝(啖)“遮饭”,午饭口喝(啖)晌;晚饭农忙多落日后吃,故称喝(啖)夜饭。
正餐之间的间食叫“垫补”。请人做活,正餐之间送点心之类的东西,客气地请人家:“你垫补垫补,饭不好,别饿着。”自己吃则叫“搿食”。
荣成日常饮食安排,符合现代的卫生习惯。即早饭吃干、吃好;中午吃好、吃饱;晚饭吃稀、吃少。
一般情况下,早饭吃苞米饼子、馇菜或咸鱼、虾酱;农忙时除苞米饼子,多烀豆面饼子。中午,与早饭大同小异,农忙季节中午则吃饽饽、菜饽饽,若干砍山草等重活,除实饽饽、菜饽饽,多蒸糕饽饽,就咸鱼或鸡蛋、虾皮以耐饥。晚饭则是面汤、杂面汤、片汤、疙瘩汤或咸粥(荣成方言读“煮”)等,比较简单。农忙季节则烘点干粮。
做 法
烀 将面糊直接贴在锅上,如烀粑粑。因其直接贴在锅上,又称贴饼子。
蒸 将面团隔水放在箅帘上做熟,如蒸饽饽、蒸发糕。凉了的熟食再隔水蒸热曰熥。
馇 慢火长时间的水煮,为避免粘锅,煮时要勤翻拌。
煮 把生食放在水里烧熟,如煮饺子、煮面条、因多数是在水烧开之后放入生食,故又称“下”,如下饺子、下面条。
熬 将米或菜与生水一起下锅煮熟,如熬稀饭、熬白菜。
炒 不加水或少加水将食物烧熟,如炒韭菜、炒肉丝。
炸 用油将食品炸熟,如炸麻花、炸鱼。用水将生菜烫熟,如炸地瓜叶、炸萝卜缨子。
汆 将生食在开水里滚熟,如汆丸子。如果将生菜在开水里滚一下,以便下道工序使用,则曰烫,如烫芹菜。至于烧熘烹烩,非一般农家所常用,故不赘述。
煎 食物下锅熬至水干曰煎,如煎鱼、煎鸡蛋。
主食品
荣成属于产麦区,主食品便于调剂,而且花样繁多,但副食品却比较简单,以咸为主。荣成的主食品可分九大类,即粑粑、馒头、包子、饺子、饼、稀饭、干饭、面汤、地瓜等。
粑粑 也叫饼子,荣成的饼子是在玉米传入后引进的。清代中期,荣成农作物仍“穆居大半”,居民以食穇米干(稀)饭为主,玉米传人后也以大碴子捞饭为食。后来,航运业兴起,木帆航入天津卫港,从那里传来饼子的做法,并不断加以完善,使饼子的吃法多样化。做法上分烀和蒸。质量上有纯玉米粑粑,在煎鱼锅里烀这种粑粑,鱼汤浸人杷杷下半部,随着火煎,汤水在粑粑下部逐渐浓缩,疙儿焦脆,吃来特别适口。豆面饼子,纯玉米饼子俗称“产”杷杷,(“产”荣成方言中有完全、纯粹的意思,如“产”说人家的坏话。)较硬,掺入适量细豆面后,比较松软、暄腾,好吃。菜粑粑,荣成的菜粑粑花色很多,除萝卜缨子、地瓜叶外,还有各种野菜和海藻。烀时加盐少许。吃起来微咸。发面粑杷,即玉米面中加少量麦面发酵再烀,叫发面粑杷,如在高粱叶上蒸熟则称发糕,为春节期间的主食,松软微甜,有股酒香。地瓜面杷粑,将地瓜干捣碎磨成面,用水调好烀在锅帮上,是地瓜的众多吃法之一。糠粑粑,在清代及民国年间,粮食产量很低,农民大都将糠掺进玉米面里烀成杷粑,聊以允饥,“糠菜千年粮”即指此。豆面粑粑,又称豆子杷杷,是粑粑的上品。烀豆面粑粑必须掌握两大要领:一是磨面。取新黄豆与新玉米按三分之一的比例搭配,用石磨研磨,荣成方言称碾豆面粑杷,它和碾杂面汤(小麦、豆子、瓜丝)一样,必须现磨现用,存放久了,豆面出油便不好吃。二是搋面,荣成方言读搋为差(chai)。搋面前,先将面舀进盆里,再烧锅。当锅里水在锅边上冒细泡时,将水舀进盆里.左手扶住盆沿,右手握拳使劲搋面,同时根据面的厚稀另兑凉水,俗话说“得要暄,搋百遍”。当面被搋发出扑扑声、充满细小气泡时,捏少计面团放进凉水瓢里,如果面团浮在水面不散不沉,说明面已搋好,如果面团散开或下沉,则要继续搋。烀时锅要烧热,抓起面团双手一倒,顺手贴在锅边上,右手从饼子下面向上轻捋,直到饼子粘牢再贴第二个,以免溜进锅底水里。和面时水不能开,避免将面烫熟。如果面烫熟了,不仅豆面杷粑不暄和,而且粘牙。豆面杷粑不怕熥,越燧越香,颜色越发暗红。
饽饽 荣成农村中,用头罗面,一个一个地揉成圆形的叫饽饽。插枣的叫枣饽饽,不插枣的叫光顶饽饽。因为两种饽饽里面没包其他东西,所以,也叫实饽饽。里面包有菜馅的叫菜饽饽;包糕面的叫糕饽饽;面里包豆馅的叫豆饽饽。豆馅有小豆、红豆之分。为了吃豆儿,白面皮很薄,豆馅很大,人们往往不叫豆饽饽,而叫“豆子球”。卷广大都用二罗面(即黑面)掺地瓜面,这种面用不着费事一个一个地揉,而是将整个面团揉好后搓成长条,用刀切成一个个方头的剂子,直接上锅蒸。也有特殊情况,小麦收割后刚刚脱粒,还不太干时用磨拉碎,面麸在一起,发酵后做成的卷子叫“麸拉卷子”,新麦的清香特浓,彼时,几乎家家户户都蒸“麸拉卷子”迎新麦。油卷,整块面团揉好后擀薄,涂油,撒上盐水及葱花卷好切成剂子,扭成花儿,故又称花卷。锔锔,单个做的长形馒头,中间粗两头细,末端捏成小球,类似过去锔东西的锔子,莲子花儿,用木模磕制,上锅蒸熟。后两种不仅特殊用途时蒸用,农家日常也蒸食。
包子 荣成叫包子的都比较讲究,一般是用白面,但有发面、烫面之分。发面包子大都用刀切馅。肉切成丁儿。白菜切成小方块儿,加盐揉,挤干水分。烫面包子有切馅的,猪肉大都切成丁;牛羊驴兔等肉则剁馅:凡包子都捏褶儿,如果走亲戚用,褶儿捏得又细义密,显示自己做饭的技艺—。如果是黑面或地瓜向,包的大体都是萝卜丝子加虾皮,就成了菜角儿,不捏褶儿,尽量塞馅,俗称“揽菜儿”,主要是为了吃菜。莱粑粑用和好的玉米面包馅,长的叫菜荚子,因两手将玉米面和菜馅夹好放进锅里,过早松手面和菜就会散开,故称菜荚子。圆的则称菜球,即菜馅外面糊上一层和好的玉米面,双手不停地团弄,哪里露出菜馅就在哪里糊上一团玉米面,上屉蒸熟即可食用。
饺子 俗称馉扎,荣成的饺子馅花色很多,牛羊猪肉皆可入馅。沿海地区更流行鱼馅和海味馅。鱼馅多用鲅鱼、鳝鱼、鲶鱼、针鱼、青鱼等。鲅鱼为首选,肉细腻、白嫩,味道鲜美。鳝鱼馅味道不在鲅鱼馅之下,缺点是凉了反生,腥气重。农家最喜欢的是针鱼(又称马布鱼)馅,味道鲜美且鱼香味很浓。包鱼馅饺子关键在加水搅馅。鱼肉非常吃水,不加足水馅稠,吃起来发柴不爽口。所以,鱼肉馅—定要搅稀,搅时要一个方向到底,不能正搅一气,反搅一气,以免懈离。搅好之后再加油盐,鱼馅多用韭菜调味。海味饺子是指小海产为馅,其中最受欢迎的当属蛎子馉扎和鲜蛤馉扎。沿海农家都是自己打海蛎子,洗净后用萝卜丝儿、葱、香菜调馅,再撒上炒好碾碎的芝麻拌匀,味道又鲜又香。鲜蛤馉扎,则是将鲜蛤生刳,将蛤肉和蛤汤一起入馅。“凉水蛎子热水蛤”,夏天鲜蛤最肥。将蛤肉刳出加干萝卜丝和少许韭菜调馅,味道极其鲜美。馄饨,过去农家很少食用,60年代后期才在农村中流行,现在已成为农家主要日常食品。元宝馉扎,年节及祭祀时多包元宝馉扎,取其吉利,日常食用则嫌费事、麻烦,多包普通馉扎。农村妇女包馉扎,不像城里人那样用虎口夹,而是左手端皮,右手拇食二指捏合,尽量把边捏薄,然后一弯,呈半月状,又好看又好吃。
饼 在荣成日常食品中饼的出现频率最高。它的工序既有极其复杂、费时费事的,又有极其简单省事省时的。通常有发面饼、油饼、单饼、馅饼、千层饼、粑粑饼、抡饼、地瓜饼、火烧、花儿等。发面饼有大有小,有薄有厚。小而薄者直接上锅烙;大而厚者却要先蒸后烙,即先在锅底添些水,用饭撑子扣严,四周放做好的厚饼,盖严锅盖烧火,连蒸带烙,待饼熟后将饭撑子卸去,水舀净,把饼的正面再烙上疙儿。油饼最常见,既可白食,又可待客。馅饼,荣成尤其流行韭菜合儿,先将韭菜、鸡蛋饼切碎,加虾皮调馅,用凉水面包好压扁,上锅慢火煎烙,是夏季的最好食品。抡饼和粑粑饼很简单,即用葱花、盐将白面或玉米面调成面糊,锅里放少许油,将面糊从锅中间开始抡一圆圈,让面糊缓缓滑到锅底,再用刀铲摊平摊薄,烙熟即可。这两种饼省时省事,十分简单,是临时加饭的补救措施。地瓜饼,是清代以来农村中最常见的饼。即将熟地瓜剥皮,直接搋面,擀成饼,微火烙熟。它的最大特点是软和、口感好,多用它做干粮,用布包好揣在怀里,现吃现取。火烧,以斥山镇盛家村的最负盛名,面白如生,吃时香味四溢。烧饼,则是发面薄饼,中间加糖。花儿,用木模磕制的狮子、鱼儿、莲子、荷叶等形状的小型面制品,家有儿童的多烙花儿,也用于走亲戚。斥山镇盛家村的硬面火烧,讲究三把火烙熟,看起来像生的一样,吃起来非常爽口。另外,俚岛镇的油炸糕,外酥里嫩,油而不腻,百吃不厌,是境内著名的风味小吃。
面汤 在荣成,面和汤是有区别的,凡过水的称面,不过水的叫汤,也叫一混儿。过水的面条,有大卤面、炸酱面、凉面,以及将过水的面条捞出与炒好的菜回锅煸炒的炒面等。地瓜面则不过水,而是将切好的面条上锅蒸熟,浇上卤子食用。汤,虽然都是一混的,但有爆锅与不爆锅之分。爆锅的即先在锅里放油烧热,用葱蒜爆锅加菜煸炒添水,水烧开下面 条,这叫面汤,过去称为“小白汤”。片儿汤,将面切成片而不切成条;疙瘩汤,将干面摊开洒水搓成或用筷子搅成一个个小疙瘩;地瓜面汤,将地瓜面和好擀薄切成短条,上述几种其做法与面汤相同。这种吃法的好处是连画带汤一起喝掉,不浪费。然而,最显农家妇女本领的还属不爆锅的杂面汤、豇豆汤和粑粑汤。杂面汤又称豆面汤或豆子汤,同烀豆面粑粑一样,杂面汤的面也要现磨现吃。它以豆子、小麦、地瓜丝按一定比例掺合,上磨研细,用细罗筛过成细面,加水调和。面要和得硬一些。为掌握面的软硬,一般都先加少量的水,然后一边淋水一边搋。面搋好以后,用盆子扣好,让面省一省。这时可以先打点锅,等锅打点好了面也省好了,就可以用擀杖擀。先擀圆儿,当面板和擀杖不敷面皮使用时,可将面皮折叠起来,中间撒些干面,俗称布面,再缠在擀杖上擀,直擀到纸样薄,再一束一去地叠成巴掌宽的长条,再用刀切,切到四五寸宽时,拢起最上层的面条向前一摔。再从面条中间抓起来,在面板上撞撞散,放在盖子上。面条全部切好后即可下锅。杂向汤的佐菜,最好是熟地瓜叶或盐地瓜叶及萝卜丝。下时,也要注意火候,以熟为度。这种面汤条细薄长,有韧性,不断条,一根到底,豇豆汤,以豇豆(当地义称川豆)为主料研面,做法和杂面汤相同,它的特点是有豇豆特有的芳香和鲜味。粑粑汤,即玉米面调好擀薄,切成短条,放在菜汤锅里煮熟,又称“粑粑脂”。如果将玉米面在碗里调稀,用筷子在碗沿将面糊拨进菜汤 锅里,就叫“鳖跳湾”了。
过水面以入卤面最为常见,尤其夏天多食用。过水面的关键在卤子。内地山区多用肉、鸡蛋开卤子,沿海除肉外,多用海货开卤,如蛎子、虾皮、鲜蛤等,鲜蛤开卤,先将鲜蛤煮熟,去壳,爆锅后将蛤肉蛤汤一起下锅,开锅撒上鸡蛋、葱花等调料,其鲜无比。除此之外,也用鱼开卤。鱼中以绿翅、尾负最好。这两种鱼属于汤鱼,将鱼刳好洗净,凉水下锅煮熟,用筷子将鱼肉划散,剔去鱼刺。爆锅后将鱼肉及鱼汤下锅,加调料,味道特别鲜美。
米饭 又称干饭,荣成的习惯做法是先将米下锅煮,当米接近吃足水后再捞出另蒸,所以又叫捞干饭。捞干饭为纯小米,大米捞饭则叫大米干饭。荣成早年大米很少,每家海产顶多种半亩旱稻,以备祭祀时用,平时多吃小米。小米千饭中掺上黑豆、干地瓜丝口味更好。另外,还有胡秫米干饭。胡秫米分黏和不黏的两种,黏的只宜做糕、煮粥、包胡秫桶子,不黏的才宜煮干饭、磨面熬饵。
稀饭 荣成对稀饭的区分是比较严格的,凡以米下锅的,包括大米、小米、胡秫米都称“米汤”,以面下锅的则称“饵”,如粑粑饵、地瓜饵、胡秫饵等。如果面中加菜下锅则称“煮”(粥),如咸煮等。米汤稠 而黏者则称“糜”。
地瓜 地瓜以鲜食为主。但鲜地瓜的储存费事。早年,荣成贮存鲜地瓜多在睡觉的火炕上。将地瓜一层一层码好,高约四尺,俗称地瓜垛子,冷天搭麻袋、棉被以御寒;另一种是在梁上搭板或高梁秸和泥抹成阁楼形,俗称地瓜阁子。荣成民居多用大叶藻苫顶,屋内冬暖夏凉,所以,地瓜阁子上略垫麦秧或豆叶即可越冬。整个冬季,地瓜成为主食。地瓜除鲜食外,多晒成地瓜干、地瓜丝,或煮食或磨成面儿,掺在其他粮食中变换吃法,如擀地瓜面、烙瓜面饼、蒸雪糕等。蒸雪糕,取细地瓜面轻轻洒水搅拌,不可太湿,用于搓匀,然后箅梁上或垫布或铺玉米胞儿,用粗罗将地瓜面筛在箅梁上,厚约四指,罗上水多粒大的地瓜向倒在一旁。烧火蒸熟,切方分食,暄软香甜,非常顺口,惟稍干有点呛人,所以,蒸雪糕时多熬稀饭佐食。最受欢迎的地瓜食品中,当属熟地瓜干和冻地瓜饯子。熟地瓜于是将地瓜煮熟,削皮、切片,插在荆棘上,或扦在屋檐下,或挂在绳上晾到七八成干,收起密封在坛子或斗里,不用半月瓜干上生成一层白霜儿,吃起来柔软甘甜,可与柿饼媲美。冻地瓜饯子,鲜地瓜削皮,切成小指头粗细的长条,在滴水成冰的夜里拿到外面去冻,最好一宿冻透,外观像坏了一样。此后,不必管它,让它白天化冻晾晒,夜里再冻结冰,直至晾晒干透,吃时砂炒,焦脆甘甜,香气扑鼻,为母亲给孩子们最好的零食。
副食品
荣成蔬菜种类比较齐全,但农家当家的蔬菜只有两种:萝卜、白菜,再有园里的韭菜、葱等,春夏之交多采野菜,如英英谷、山马踏、曲曲菜、山蓬、荠菜、水芹菜、海荚及海藻如鹿角尖、鼠尾菜、海葛子、海莴苣等。在副食品中,食用频率最高的是豆沫、炒白菜、熬萝卜丝、大酱及虾酱等。
豆沫 萝卜白菜可直接使用,野菜则需烫熟,用清水洗净,剁碎,掺少量豆面,因锅里地方有限,一般都握成球蒸熟,所以,又叫豆沫球。喝地瓜饵,就豆沫球是农民的家常饭。
大酱 山区主要靠大酱佐食。每到春天,山区农村村村支磨,户户磨酱,少则一缸,多则几缸,必须备足全年所需,夏秋以葱蘸酱佐食,冬则用生萝卜或将萝卜切条蒸熟蘸酱佐食。
虾酱 沿海农村则以虾酱佐食。春天大海市临末时,眼子虾旺发,农民到海边头虾,俗称挑虾。虾挑回后拣净,加盐人缸。盐必须一次加足,再在缸面上撒一层盐,以免招苍蝇,置院中暴晒,直到虾变成褐色,略带臭香即可,所以又称臭虾。
咸鱼 过去,荣成农村中盐咸鱼比较普遍,特别是盐鲐鱼、刀鱼和小杂鱼。春天大海市开始后,鱼很便宜。因为过去没有冷藏设备,外销困难,鱼价特别低。1978年以前,吃鱼比吃肉、吃鸡蛋都便宜。所以,沿海农村吃鱼比较方便。清及民国期间,大都用鸡蛋换鱼吃。煺咸鱼时下面垫上萝卜干子,揽上咸鱼味儿佐食。
鱼盐就 荣成的鱼盐就大都是鲅鱼籽和鲅鱼面。早年,打上鲅鱼后都是从脊梁卜剖开,直到头部,成片状,俗称鲅鱼片子,盐渍晾干外销。好鱼籽亦加盐晾干,成为海味佳品。而破鱼籽或跌潮的鱼籽和鱼面则入缸加盐发酵后,卖给农家佐食,俗称鱼盐就。
储萝卜莱 小雪前收萝卜,农村家家户户都拣出一部分萝卜切成拇指粗的长条或螺旋形,但根部相连,放在缸里加盐。盐五至十天后,捞出控净,搭在晾衣绳上晾晒,晒至大半干收起储藏,故称储萝卜菜。吃时,洗净切片,泡软即可,加油少许则别有风味。
咸菜 荣成的咸菜除盐渍外,更多的是用鱼汤和麸酱缸盐的。深秋,盐鱼出池时,池中有很多因盐渗出的鱼的体液,俗称鱼汤。沿海农民便到鱼池去挑,俗称挑鱼汤。挑鱼汤是不用交钱的,以鲐鱼汤和鲅鱼汤最好。鱼汤挑回后,加柴猛烧,俗称焅鱼汤,并将浮沫除掉,直爆得鱼汤纯清,色暗红才算焅好了。用鱼汤盐芹菜、萝卜、扁豆等,味道鲜美,很受欢迎。山区离海边远,没有条件,所以他们盐咸菜早年多用麸酱缸,麸酱的做法与大酱相同,惟其主要原料为麸皮。酱磨好后放进缸里加盐暴晒,自然发酵,同时将萝卜、菜豆、扁豆、鬼子姜等扔进缸里沤盐,吃时取出洗净,切片或段,充满酱食。酱缸不时加盐,置院中暴晒,使蔬菜盐下来的水及时蒸发。否则,麸酱容易腐败。
蟹酱 沿海居民常用海蟹做蟹酱。具体做法是将蟹子(大小均可)洗净,养在水里吐净泥沙,再将黄豆泡涨,取黄豆与蟹子一起;数量多则上磨推,数量少则用碓臼捣细,加盐即成蟹酱。现吃蟹壳粗涩,但味道鲜美;发酵后熥食,蟹壳绵软,蟹香扑鼻。
鱼卤油 是鱼杂——鱼肠、鱼肚、鱼肝等内脏加盐暴晒的浸出液,加花椒、大料、生姜等上锅熬煮至清即为鱼卤油,味道特鲜,多用于拌凉菜及代酱油爆锅用。
应时风味小吃
面条鱼饼 面条鱼和对虾一样,也分公母。母对虾个头大,色青,俗称青虾;公对虾个头小,仅及青虾的三分之一,色黄,俗称黄稍子。面条鱼雌性长约三寸,体肥,洁白透明,呈圆柱形,红眼,俗称面条;雌性体瘦、细长,长约二寸,黑眼,俗称苫鳞。荣成产地西至苏山岛,东至镆铘岛,东西海区长约五十里。农家买来面条鱼后,洗净,用鸡蛋和面凋成厚芡,再将面条鱼放进芡里。锅加油烧热,用勺将鱼和芡一起舀进锅里,摊成一个个圆饼,吃时蘸酱油蒜泥,味香诱人。
汆面条 氽面条鱼比摊面条鱼饼简单,只需将鱼洗净,爆锅加水、鱼,锅开后撒蛋花即可。叫惜,面条鱼在荣成海区已很少见。
炒蚕蛾 山区蚕民在春季出蚕蛾时,将部分雄蛾或发育不好的雌蛾剪去翅儿下锅爆炒,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比蚕蛹强十倍。
拖茭瓜饼 嫩茭瓜打成丝儿,略加盐去水,与白面调成糊儿,锅里放油少许,烧热后摊成一个个圆饼,烙熟,特别鲜嫩适口。
小白虾汆萝卜丝 阳春十月,小白虾旺发,此时恰逢萝卜收获季节,用刚刚打上来的小白虾氽萝卜丝,味道特别鲜美。萝卜宜用青头大萝卜,白萝卜味道色泽都不如青萝卜。萝卜丝越细越好,煮时不要盖锅盖,以免影响萝卜的色泽与味道。
喝海蜇 秋天如遇风浪天,很多海蜇被浪推上沙滩,远远望去,像一个个头盔扣在海边。清晨,沿海居民便去挑海蜇,山区路远的用车推,俗称推海蜇。海蜇推回后,先用淡水拔出腥气,再切成细丝在淡水里拔一遍,然后捞进另一个盆里加盐、醋、蒜泥、香菜等调料。喝海蜇,芝麻盐是万万不可缺少的,否则就没有海蜇味儿。海蜇虽是生的、凉的,但喝后绝对不会拉肚子、闹胃肠病。
凉拌蚶蛤 俗称瓦垄蛤或毛蛤。蚶蛤用水煮食味道很美,荣成人习惯吃法是将蚶蛤洗净,上锅猛火生炒。当炒到蚶蛤壳半张时取出凉透,再将每只蚶蛤去掉半壳,留下半壳,在盘中码成圆椎形,浇上酱 油、醋、姜、蒜、香油凋好的汁,味道鲜美,最适合做酒肴。
炸小蟹 荣成沿海泥滩上有种蟹子,俗称牛屎蟹。冬天进入休眠期,肚里的泥沙等杂物全部排泄体外.蟹膏蟹黄异常丰满。此时,沿海多用锨挖回。洗净后,用鸡蛋搅芡,每只小蟹放芡里滚匀.放油锅里炸熟,再将每只切成两段,露出雪白的膏儿,金色的黄儿,加酱油、醋、姜、蒜凋成的汁儿,为很好的酒菜。
家煎鱼 荣成最典型的风味食品当属家煎鱼。不论什么鱼,荣成农家煎鱼时,首选凋料为大酱。将鱼洗净,锅里油烧热后,用蒜、花椒烹锅,挖进大酱煸炒,待酱熟后,将鱼入锅稍煎,勤用刀铲撬动,以免粘锅。煎好一面后,将鱼身翻过煎另一面,然后加水少许。此时,主妇们则要烀粑粑了,粑粑下沿紧贴鱼汤。粑粑烀好后,再加水,水要没过鱼。煎鱼的火要慢,俗话说:“千滚豆腐万滚鱼。”煎鱼不怕时间长。渔民煎鱼不用油,只用大酱,煎的时间很长,直到把鱼身上的油煎出来,所以渔民煎的鱼最鲜、最好吃。居家过日子,煎的时间不能太长,但也要把鱼汤煎至半干。揭锅后撒上葱花。粑粑的下半部全被鱼汤浸得油津津的,这就是俗话说的“吃粑粑就鱼”。
特殊用途的食品
小饼 在荣成的面食中,有很多有着特殊的含意和用途的,如小饼就是其中之一。荣成习俗新娘回门俗称“站九”,要同丈人一起到娘家。岳母呢,就要烙小饼作为体己干粮,以防女婿夜晚饥饿,增加营养,小饼的制作是很讲究的。先要把白面蒸熟、擀散,用油、鸡蛋、白糖调好。面要调得硬一些,千万不能加水。面调好后擀薄,用茶杯磕成一个个圆饼,上锅慢火烘烙。烙小饼是崖头以南的习俗;崖头以北,则烙小型发面饼,俗称茶饼,也是岳母为女婿备下的体己干粮。
大饼 俗称媳妇饼,所谓大饼是与小饼相比较而言,直径约碗口大小,鸡蛋、油、糖、水调面发酵。面要硬些,用手按圆,厚约1.5厘米。大饼的工夫在烙上。烙饼时,一般由两人操作:一个烧火,一人看锅。烧草大都为麦秧,烧时要慢,着热面积要大而匀;看锅的一般为有经验的主妇,坐在锅台角上,勤翻勤动,以防烙糊,并用三眼针从上至下在饼上扎些小孔,以便透气、易熟。当饼八九分熟时,要挨个滚边,以便滚圆、美观。
抓果豆儿 面同大饼面,擀薄切成指甲大的方块儿,烙熟,便于新郎携带。做母亲的也常烙抓果豆喂婴儿。崖头以北,不烙抓果豆儿,而烙抓吉,寸半大小的菱形饼块儿,也可油炸。
莲子花与耳朵儿 莲子花为木模磕制的小型馒头;耳朵儿为小发面包子,两角交叠捏在一起,如耳状,蒸时两只粘在一起。荣成习俗,新娘归宁返回婆家时除散针线外,还要分包袱。分包袱不分远近,都要送到,只是礼物多少有所差异。礼物称“件儿”,如四个小饼,两只耳朵儿,称为“六件”;四个小饼,两只耳朵儿,一个大饼,一个莲子花称为“八件”。收礼的人家收下礼物后,或挖麦子,或放上鸡蛋,或放两角钱在包袱里,总之不能让包袱空着,叫“回包袱”。只有一人除外,那就是写喜联的人,除分一份包袱外,再加40或60个小饼以示酬劳。
锔锔 锔锔虽属日常食品,但在特殊环境下,其含意不同。如看喜时,拿锔锔有祝人家婴儿好养之含意。婴儿出生后第一次到姥姥家必须抱着锔锔,坐在驮篓里,小被外面插上桃枝、红布条以避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