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
同店铺一样,严格地说摊与贩也有很大区别。摊或称地摊,虽是露天经营,但有固定地址。其货物或摆在地上,或摆在简易的架子上,大都扯个白布篷儿遮阴:由于小本经营,品种比较单一,很少兼营别业,如水果摊只卖水果,杂货摊只卖杂货,五金摊决不经营水果。同时,摊必须摆在人群集中的集镇,而不能摆在人少而分散的农村。另外,摆摊的不挂幌子,不吆喝叫卖。
贩
小贩则不同。小贩最大特点是肩挑货担走村串乡,沿街叫卖。所以又称“行商小贩”、“肩挑小贩”、“货郎子”。因为担子每头用四根绳为系,荣成俗呼其为“挑八股绳的”。由于走村串乡需要以响儿招徕顾客,因此俗话就有“商店的幌儿,小贩的响儿”之说。小贩的响儿分两种,—是靠自己吆喝,这类小贩贩卖的大都是粗货儿。如卖豆腐的,换洋火的,小炉匠、箍漏匠等。而卖细货的,销售对象是妇女,大都用代声响器,如货郎鼓儿、小当当之类的东西。货郎鼓也不一样,根据所贩货物选择使用何种代声响器。贩布的货担两头各垫“井”字架,将布匹整齐摆在井字架上.高约二尺,横系两端的拴绳。他们使用的货郎鼓最大,直径一尺—二寸,单锤,响声深沉,而且能摇出节奏感,富有韵律。另一种是卖日用百货的和弹棉花的,他们使用的货郎鼓比卖布的小一号,单鼓单锤。而贩卖妇女用品如香粉胭脂、绣花针线、顶针、颜料、梳头油的,挑担两头各置货箱以藏货。箱外侧各搭两层细木架,在靠里一面挂上货物样品,串乡时一边挑着货郎担,一边摇着货郎鼓。他们的货郎鼓与众不同。碗口大的小鼓、小锣各一面,锣在上,鼓在下,镶在一根木柄上。锣上端羊角似的斜竖两根螺旋形铜丝,铜丝上端系红绿绒球。鼓锣左右各拴软绒球做击锤,摇起来锣鼓齐鸣。这样的货郎鼓古代叫“惊闺”。《清稗类钞》载:“惊闺,贩卖针钱脂粉之所执之器也,形如鼓而附以小钲,持柄摇之,则钲鼓齐鸣,以代唤声,欲其声达于闺阁也,后因谓执此业之人亦曰惊闺,即俗言货郎。”大概同样为了惊闺吧.专为妇女打银钗、耳环、戒指以及婴儿头饰的银匠,也用这种响器代声。
卖糖瓜和卖糖豆的都打手锣。卖糖瓜的挑着两只白木箱,里面盛着长条的和圆形的糖瓜。荣成的糖瓜,过去小沾芝麻,以象牙色者为佳,边走边打出“当当”的响声。招人来买。卖糖豆的不同,他一头挑货箱.一头挑火炉.先敲手锣招人。人来后,他坐在马扎上,一边烧火熬糖.一边闲聊。糖熬好以后,将货箱盖反转过来。将熬好的糖搓成长条,用菜刀切成三角形,现切现卖,要多大切多大。算命的瞎子先生也敲铜器,但它不属于锣,荣成叫“当当”,—块圆铜片,中间有个突起物,响声尖、焦。
卖粗货的大都吆喝,而且吆喝的声各不相同。卖瓦盆乌货的吆喝声短促有力:“瓦盆,乌货!”卖豆腐的则吆喝成:“豆——腐哎!”“收破烂”的则粗声大气:“收破铺衬!乱——头发来,换——洋火!”箍漏匠有两种,一种是以锔为丰。他们用两头上翘的桑木扁担.走起来颤悠悠的。担子的一头是一个塔形小匣,匣上很多小抽屉,里面放着不同规格的锔子。最底—层抽屉放工具:手锤、钻头之类的东西。小匣旁边系着一个小铁桶,里面盛着白灰膏。担子的另一头挑着一只铁钻子。钻子及金刚钻的弓,都挂在塔形小匣的旁边。吆喝起来挺复杂:“锔锅——锔碗 ——锔——大缸!”锔泥陶用普通的钻子,锔细瓷则用金刚钻:钻时在钻尖上吐点唾沫,用一个小铁碗儿扣住钻的顶端,用左手掌心护着,弓临时缠在钻杆上,拉动时发出“卜卜”的声音,很好听,另一种是化铁水补漏洞的,专门补锅,也兼锔缝。他的工具是炉子、风匣、坩锅。操作时,将碎铁放进坩锅在炉里烧,待碎铁熔化后,左手拿厚蘸布敷在漏洞的后面,右手用钳子央住坩锅,将铁水倒到漏洞处,再拿蘸布两手一合,在漏洞上打个补丁。吆喝最好听的是撩罗的:他们挑的东西轻,罗圈、罗底及铲刀等,走起来慢悠 悠的,右手搭在担子上,左手护住左耳,吆喝出的声儿高亢、婉转,有粗有细,跟唱歌似的。而荣成沿海特有的挑鱼小贩,喊得最实在:“卖鱼哕!”不拖腔,不拉调,实实在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早年修补业的小贩在人们生活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过去没有的修补业的兴起。如修鞋、修表、修眼镜及至修电视机的小贩,悄然走到人们的生活里:如修鞋,过去的布鞋都是自己修补,现在的皮鞋、高跟鞋自己就无能为力了。同时,店铺摊点增多,而小贩经营的品种少,就失去了它的立足之处。小贩中比过去成倍增加的行业也有,那就是“收破烂”的。过去“收破烂”收的是破补衬、乱头发,现在收的是啤酒瓶子、易拉罐、废塑料、包装箱等等。所以,小贩是农村经济封闭时代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