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结构
渔民 荣成渔民由三种人构成,他们都是从农民中派生出来的。第一种是纯粹的渔民,大鱼岛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据牧云庵宋氏谱书记载,康熙十五年以前,大鱼岛村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海滩,属于牧云庵尼姑们的庙产。康熙十七年,外地破产的农民逃荒来到这里,见这里海藻、贝类、鱼虾丰盛,便滞留下来,用海苔草(大叶藻)搭成简陋的窝棚暂避风寒。对于这批廉价的劳力,周围的富裕户当然不肯放过。于是,便来岛上开设渔行,雇用这些破产的农民出海打伍,使渔业生产形成专业化。而渔业生产的专业化,又刺激了大鱼岛村和渔业生产的发展。不久这个原是一片荒滩的地方,发展成为一个四百多户的村落。而这四百多户竟来自三省一市十八县八十四姓,早年间,农民是很脆弱的,很容易破产。譬如借贷,必须以土地或房屋作抵押,到期无能力归还,债主即将土地或房子押了去,农民破产后必然另谋职业或逃荒,其中一部分便成了渔民。这部分渔民除拉家带口和—身力气之外一无所有,属于渔工这个阶层。这种渔民对渔行的依附性极强,没有选择雇主的权利和自由,如果被这家渔行解雇,其他渔行则不得雇用。第二种是由土地少或家庭劳力富余的农民构成。这类渔民多就业于港口渔行,如龙须岛东八村的渔民。他们多数家有土地.可以维生,但不富裕,打鱼为贴补家用的手段,且多受雇于龙须岛港口的几家渔行。他们比纯粹的渔民对渔行的依附性要小,有选择雇土的权利和自由。因为他们家有少量土地,不怕失业,所以他们的需求是双方的,而不是单一的一方求助另一方,第三种,则是靠海农民自己购詈的简单渔具,作为副业而进行的一种劳动,用现代话说,叫亦农亦渔。渔业上并没有太高的企求,属于“腊月三十打了只兔子.有它也过年没它也过年”的类型。即使再丰收,他们也发不了财。因为他们的打鱼工具十分简陋。从生产资料分析,可以看出渔行、纯粹渔民(不妨称其为渔工)和一般渔民各占有的份额。1944年。大鱼岛共403户,渔行22户,占5.1%;一无所有的渔工238户,占59.1%;家庭少量土地的一般渔民143户,占35.2%,而渔行所掌握的舢板,占全村的81%,网具占全村的81%,即143户一般渔民只有7只舢板,100扣渔网,238户渔工则船网皆无。
渔行 荣成的渔行是根据渔民的构成划分的。一种是具有垄断性质的渔行,另一种则不具垄断性,后者多为港口渔行。第一种以大鱼岛为典型。渔业和农业生产的最大差异,在于劳动者依附的劳动对象不同。农业生产,劳动者依附的劳动对象,是土地,而且由法律文书——契约加以固定。渔业生产的劳动对象,是海洋,属于国有财产,作业的范围既不用法律文书加以固定,又不用受到什么限制。劳动者所依附的只能是承载他们的工具,离开承载他们的上具,纵有天大本事也无所作为,这就是纯粹的渔民为什么必须紧紧依附于渔行的根本原因。也正是这个原因.渔行可以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任意敲诈和盘剥渔民。实行垄断性的经营,大鱼岛的渔行.看到拉家带口的逃荒者,首先盖一些低矮的诲草房,租赁给愿意受雇的人居住。同时,由渔行按记账加亏耗的方式,向这些人家提供食粮,年终从出海渔民的分配中扣除。由于渔行拥有了工具、住房、食粮的支配权力,渔民一旦受雇于某渔行,则世世代代都将为这个渔行卖命。而渔行就可以对渔民任意宰割。渔行对渔民的剥削,大体采取五种方法:一种是控制渔民终生为其效力。渔行间行规规定,凡自由离开某渔行或被某渔行解雇的渔上,其它渔行不得雇用,并锁门断粮限期搬出,归还房屋的租费及口粮款。二是本渔行船网的捕获物只归本渔行收购,其他渔行不得染指,这就失去了价格上的竞争,各渔行得以任意操纵鱼价;三是挂账,渔行平时不开工资.渔工住房、吃粮、零花钱均由渔行按月支给,年终按高于市价10%—20%一次性结算,谓之亏耗或利息。这一条最厉害,渔民一年的辛苦,往往在一次性结算中一无所得,反而欠债。第四是专用秤,渔行在收购鱼货时使用有专用秤。虾秤,二百斤为一百斤,称对折秤。鱼秤一百五十斤为一百斤,称司马秤。同时,渔行规定每年阴历五月初六,即大海市结束为结账期。此前,不论何月支取的借款均按一年计息,月息三分。第五,分配上的不合理。渔行规定,每年总收入(指渔民捕获物)分成四成,即船—成、网一成、渔行一成、渔民一成,而渔民的一成中,船老大独得四份,其他渔民共得六份。也就是说渔行共得总收入的75%;渔民只得15%。另10%为船老大所得。所以,渔民辛苦一年,所得寥寥,甚至负债累累。港口渔行不能从住房和口粮上卡渔民,但其他剥削方式与大鱼岛渔行大同小异。渔业生产只是渔行经营的—部分,另外还经营加工、销售。
老大 也叫老艄,即船长。在渔村中他们有技术.识海情,懂天文,富有经验。对渔行来说,他是创造财富的主帅;对渔民来况,他是安全的依赖,所以在渔民中间老大最具号召力,最具权威性,因此而形成一个既有别于渔业资本家,又有别于渔民的特殊阶层。尤其是技术好、经验丰富的船长,渔行必须恭而敬之。一般渔民可以解雇或自己离职,由此而失业,但老大跳槽完全不受行规的制约,任何一家渔行都可以竞相聘用。老大也必须真有技术,真有经验,真能率领船员打着鱼,才能博得渔行渔民的信任。所以,老大都是从渔民中熬出来的,有真本事的。譬如全国渔业生产劳动模范、原大鱼岛渔业生产合作社社长原所富,早在13岁下海,18岁就当老大,开始领船。他的船打的鱼,总比其他船多,渔行当然要千方百计地留住他。在八级大风、、波涛汹涌的海面上,他能摇一支大橹,单人独马救出遇险的渔民。对这样的船长,渔民几乎是一呼百应的,而渔行对他所提出的要求,也不敢轻易驳回。而且,渔行对这样的老大除分配中按总收入的10%提出外,并允许他使用渔行的船.带上一份自己的网。网中的收获物单收单存单过秤,记在船老大的名下,年终一次性结算,待遇可谓优厚。长此下去,老大必然会发大财,会积累更多财富,自己开设渔行。如果老人们开渔行,他们懂技术、有经验,对渔民有号召力,对原有的渔行必然构成威胁。因此,渔行对此是不能容忍的,也是无法接受的,惟一的办法便是让老大们破产、欠账,让他们吊死在渔行这棵构上。他们所采用的方法是充满温情的软刀子,那就是“歇伏”。
为了保护渔业资源,修复船具、网具,每年阴历五月六日开始歇伏。歇伏时,渔行各自把自己的老大送到五里之外的小商埠——石岛镇,寄居在与渔行有往来的商号里,并投其所好。好嫖的让他嫖,好赌的让他赌,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所有支出均由商号代垫,随时向渔行报告垫付的数额。一般情况下,渔行都掌握将他们一年所得花光并略有超支,才派人携带礼物将老大请回:“老人,秋汛快开始了,柜上说请老大回去收拾收拾船网,准备下河吧!”来人总拿这话来搪塞。老大回渔行后,老板笑脸相迎,设宴招待,脸热酒酣之时,老板叫账房先生将老大歇伏时的花费一笔一笔报来,不容你不认账,报完之后,总欠渔行的,这样老大被渔行捆得死死的,想跳槽也跳不起,因为有欠账扯着,走不得人。有的渔行女老板,对老大以身相许,并委以外事,这样的老大反倒成了渔行的长工和管家,失去了人身自由。
生产分工
渔业生产分工较为复杂,因为渔行既管生产,又负责加工和销售,所以,分工比较细致。厂 从渔行本身来说,有内柜、外柜之分。内柜负责账目往来、司秤、收购等业务,外柜负责渔需物资的采购和鱼货的推销。还设有踏旱崖和司柴的。所谓踏旱崖的,就是不出海,负责鱼池、虾房、晒场和补网工人的管理,类似把头但没有把头那种权力。司柴,就是管理柴堆。过去,没有冰鲜设备,捕获的虾类以及海珍品如干贝、海参等均需送虾房煮熟、晾晒,而渔船又需做饭,这样就需要大量木柴,一般都购进松木棒子劈成劈柴,码垛堆放。管理柴垛,并向虾房、渔船发放烧柴的人,叫司柴。鱼池是建在屋中央的地下,深约一丈,宽六尺,长七尺,由料石砌墙、水泥灌浆、不渗不漏的深池子,、收购的鱼,分类剔出,雇用临时或者妇女刳成鱼片子,然后由老师傅按鱼、盐的比例,摆一层鱼,撤一层盐。低层,盐可少撒。满池后用盐封顶,上盖木板。鱼池的屋子,三面有墙,一面无墙无门,而是用插板将无门的那面封起来。待立秋后,出池搬到晒场,铺上地简晾晒。
渔船的分工,是按照船员的职责来命名的。如老大、大橹、二橹、篙手、小艄等五人组成。老大总管一切,包括船上和渔网,跑篷时负责掌舵划樯。大橹二橹,无风或行网时,摇橹稳住渔船,以便其他船员操作。篙手站在船前舱一侧,手持网篙。船网接近时,迅速出竿勾住网绳。小艄站在前舱,俯身在船头上当篙手勾住网时,伸手将网绳拽住。此时,篙手、二橹均放下手中的器具,俯身于船侧将网绳下面的网底部的活扣儿解开,虾鱼便流进船舱。然后,小艄将将扣儿系死,将网重新投人海中,—扣网的行网过程便告完成。
渔 船
莓豆荚子 很小,尖头,划桨,类似城市公园中的划艇。这种小船抗波能力差,投资少,多为沿海农民作为近海副业生产的工具使用,可以抓海蜇、放筐绳、叉海参及放简单的上层网使用,但必须在好天气,即无风无浪时使用,否则很容易被浪打翻.
桷子 龙骨十分明显外露,并高出船头约二十厘米,上面开槽顺缆绳和架锚,因此船头尖削,载重量比舢板略小,约五十担左右,为渔业生产最常用的船型之一。
舢板 龙骨隐进船身,方头,中舱置桅杆一支,布帆一张。船尾档板上部右侧有圆柱形铁钉—枚,直径约三厘米,顶部为球状,俗称橹锥,旁边有一铁环。后舱右侧前部置相同铁钉一枚,前者为大橹位置,后者为二橹位置。橹多用楸木制造,分橹把与橹批两部分。在橹把与橹批之间,嵌一方形硬质木料,上凿一圆形小坑,俗称橹印,多用柞、楠或枣木制作,木质坚硬耐磨损。橹把顶部下方亦有一小铁环。摇橹时将橹绷——即一条两头带有铁钩的粗绳,上下钩分别联结船帮与橹把,橹锥与橹印相扣,左手向外送橹,则右手向里搂绷,船便驱动起来。风浪轻时只用大橹,风浪较大或载重量大时,二橹并用。同桷子一样,舢板设锚一口,缆绳一条,分后中前舱和干舱。所谓干舱即前舱与船头之间的间隙,上置木板密封以避浪,置舱门以隔潮,为船员存放衣服、干粮、劈柴、淡水和火柴的所在。船上的附属物有太平斧,置于桅杆一旁,遇风暴倒桅时砍桅杆使用;太平石置于前舱,上拴固定绳,如遇风暴断锚则用缆绳系住太平石,放下海去,使船头迎着风浪,避免风浪击打船舷而遭倾覆;潮瓢,木制的撮子,上部有一木盖,用以舀取舱水,俗称涸潮;网篙,这是船—厂主要工具之一,水浅不吃橹时,用它撑船,临近网场用它行网,危急时用它避让。网篙均用竹竿制成,前端镶一铁尖及铁钩。有个谜语十分形象地描画出网篙来:在娘家青枝绿叶.到婆家面黄肌瘦;不提还则罢了,一提泪洒江河!桷子和舢板附属物品相同,不能缺少。
簰子 在渔业生产中,牌子是一种特殊船型,它的结构类似桷子,龙骨突出,但船体很宽,吃水线很浅。它的优点是比较平稳,但抗波能力差,所以它的作用仅限于潜水作业,作为潜水平台。甲板,置手压气泵一台,无桅无帆,靠人力摇橹驱动,附属物器与舢板相同。
汽船 俗称扑腾牌子。1940年日军侵占荣成后,于石岛成立了渔业组合,引进汽船六艘,同时日本在朝鲜的渔业组合的汽船也到荣成近海作业,因其响声,当地百姓称其为“扑腾子”。后来,荣成渔行嫌其耗油量大,又没人会使用,不能出远海作业1945年后逐渐消亡。
机帆船 1958年,石岛黄海造船厂试制成功40马力火头机机帆船,并售给大鱼岛大队试用。这是荣成渔业生产向机械化进军的第一步。至1970年,全县渔船几乎全部装上柴油机,从近海作业逐渐向远海、远洋作业发展。现在各大渔业公司60马力以下机帆船全部淘汰,取而代之的是185马力机帆船和600马力的渔轮。
网 具
渔业生产使用的网具可分两大类,即定置网具和移动网具。自清代以来,荣成所使用的网具多达二十多种。定置网具如丝网、拐网、绷网、插网、底八扣、袖子网、坛子网等等。移动网具如流网、裤裆网、扇贝网、参耙网、底拖网、围网等。随着海洋资源的变化,有些网相继被淘汰,新的网具又开始出现。网具所用的原料,也由过去的丝、棉、麻、稻草,为尼龙丝、尼龙胶丝、聚乙烯等化学纤维取代。现将荣成常用网述下:
丝网 属定置的上层网,网目40x40毫米,高1.5米,长度不限,视财力而定。这种网投资少,设备简单,多为农民兼渔业者所选用。网的上下端合股棉线细绳为纲,上纲间隔拴用梧桐刻制、经桐油油过的浮子;下纲间隔拴以经过窑烧的泥坠儿。浮、坠的多少,视网浮在水面,其下又能抻直而加减。放网先置侧纲。侧纲较粗,上置浮子及芒子,下置坠石以固定。然后将网上纲的一端系于侧纲上,边划动小船边将网衣放人海中。当网衣全部放完,则将网上纲末端系在另一条侧纲上,并将侧纲投人海中。所谓芒子,就是一根竹竿,下系坠石,上缚浮子,顶端挂红色三角小旗一面,公鸡羽翎几根,竖立漂荡在海里以为标志,故称芒子(荣成方言读“望”为“芒”)。下这种网多用莓豆荚子,春汛捕青鱼、对虾为主。下网后,船抛锚暂歇。一个时辰可捋网一次。这种网的优点是不受潮流限制,缺点是完全守株待兔式,捕获量低。
底八扣 定置底层网,网目100x100毫米,上下共八扣,以捕获底层鱼如扁口、河豚为主,故称底八扣,放网程序同丝网,惟以着海底为度。傍晚下网,清晨收网。也为农民兼渔业者所常用。
鲻鱼网 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定置围网。由嘹望台和圈网组成。暸望台由木架搭在海中的礁石上,高约两丈,四面扎有扶手,以保护安全。圈网插桩布网一圆形,留有口门,口边缘纲与网的另一端缘纲与上下纲相连,纲索通向嘹望台,、嘹望台置一人暸望,发现鱼群进入网圈后,即扯动钢索,闭合门门并收缩上下纲,使网成球形闭合。然后摇动信号,呼唤其他人来共同行网。此网多在秋汛鲻鱼靠岸索饵时使用,宁津马栏饼村民尤精此网。由于网的利用率太低.40年代后期即废弃不用。
绷网 俗称迷魂阵,为亦农亦渔者网捕青鱼(即西太平洋鲱鱼)的主要网具,由三部分组成。即网墙、网目(30x30毫米,高3米)、网衣(长约10米)构成。上下有纲,上纲置玻璃或聚氯乙烯浮子,下纲拴滑石坠子,以锚固定,使网垂直悬于海中。放网时,网的一端沿网墙四分之—处固定,然后将网以网墙插入部分为轴心,呈圆形布网。网的另一端与网墙并不闭合,留有丈许的门口以待鱼群游进。网圈壁上置6—8只网袖,即底网。鱼群游进网圈后,四面均有网,惟网袖空隙较大,遂游进只能进不能出的底网。行网时,驱动舢板沿网圈移动,提起底网尾部,解开扎绳即可放出捕获物。
挂网 正式渔民的常用定置网具之一,也是荣成比较古老的网具。全网分为网身和网囊两部分。网身是由若干网片连成大片,然后折起缝合成截斗圆锥形的网身。网目由前向后递减,因此,网身前粗后细,网口由四支竹竿扎长方形,约1.5x 2.5米,长方形正中有—支竹竿连结网口上下两根竹竿,称之为“枪”。“枪”与根绳相连,拴在海底的橛上。长流,“枪”与网门撑开,竖立海中;平流,“枪”与网口平躺在海面上。网囊由一片密目网缝合而成,长约4米,与网身相联。相联处置一用扫帚条子编成的圆形物——俗称虾须子——隔开,使鱼虾能进不能出。
坛子网 坛子网是60年代从日照引进。规格为13.9x 5,3米。全网由网身、网囊两部分组成。同挂网一样,网身由若干网片折叠逢合成截斗圆锥形,网囊由一片网缝合而成,结合处亦置虾须子一只。纲索分网口纲、网耳纲、网底引纲、叉纲、根绳等,每块网用大坛子两只作为浮力,竹竿两支作为支竿。网口下端两边各置根绳与木橛相连,作业方式与挂网相同,都是每年清明按高矮不同处试拴网。网需拴在海流两侧,利用海流将网口冲开,根据高矮网排的捕获量,决定拴网的高矮——即离岸的远近,待谷雨以后正式拴网。挂网、坛子网均需打橛以拴网。橛,木制,下尖上粗,长40~50厘米,端顶有直径15厘米的突出木棒,以便拴系根绳。打橛时,用两只舢板在小汛平流时连结进行。先将橛杆竖起,末端铁套套住木橛顶端突出的木棒,然后由橛老大掌杆,12名渔民合抱橛杆,猛地向海底冲击,将橛打进海底泥沙里。必须—次打进,如果一次没有打进或打歪,即割断根绳,将橛废弃。橛杆是用硬质木料拼接而成,长1.5—2.5米。
挂网与坛子网都在平流行网,其时,大橹二橹在老大的指挥下,驱船赶往网场。篙手手执网篙站在前舱,小艄俯在船首。临近网场时,篙手先用网篙勾住叉纲,小艄抓住纲索。此时,二橹、篙手均放手中的工具,奋力拔起网囊,小艄解开囊尾的扎绳,将捕获物倒进中舱的草包里,然后将囊尾扎死,投下海去。如果平流网没行完,长流网煞进海底,不能再行。只有等下次平流才能行网,俗称隔流。而隔流的鱼虾多变质,眼发红,所以荣成俗谓眼睛发红的人“跌潮”了。
虾板网 渔民冬季作业的主要网具。网分两层,上层为机织网片,网扣很密,类似筛底,长8—10米;下层为稻草绳结就,网目200x200毫米,两层连结成截斗圆锥形,尾部置网囊如挂网。60年代以前,荣成沿海盛产毛白虾,即晒虾皮的原料,此网专为捕毛白虾而设,作业方式与挂网、坛子网相同。
扇贝网 清末民初,桑沟湾扇贝资源异常丰富,尤其以东楮岛至瓦屋石一线,扇贝多成层体生活。因此,那时扇贝不用潜水员下水拣而用扇贝网拉。扇贝网与海参网大致相同,下层以铁制成簸箕形,前沿以铁尖为齿,上置弯梁。弯梁拴网至簸箕后沿,成弧形网兜,用角子升篷带动。一船带网8—10只,外舷拴网,侧向划樯。后来,扇贝资源枯竭,遂废网以
潜水捕捞取代。
流网 渔民最常用的移动网具之一。130x150目,目大95毫米,每片网长约13.4米,横目使用。缘纲21/5股棉线,在网衣上下端各结半目。浮纲麻制,系桐油油过的梧桐浮子17个。底纲系化石坠子8个,每个重约1斤。下网多在傍晚,横流下网。一人在前舱投底纲,一人在后舱投浮纲及网衣,一人在中舱整理芒子,每7~8片网置芒子1支。每只船带网60~80片。网下完后,在叉纲下端系结坠石,叉纲中间连接带网纲,带网纲一端拴在船头的扣环上,船随流飘移。次日黎明起网。起网时,先将带网纲和叉纲拔起,然后如同下船时的站位,分别拔底纲和浮纲,惟中舱二人收取网衣、芒子、择鱼。“强风不压流”,放流网投网以后,渔船只随流漂,而不随风移,所以不必考虑风对船网的影响。
拖网 渔民常用的移动网具之一。拖网由翼网、背网、腹网、侧网、三角网、囊网六个部分组成,这是按网的部位划分,翼网,长方形,目大54毫米,宽120目,长16米,两片。背网、腹网,长方形,目大54毫米,宽140目,长13米,各一片。侧网,目大54毫米,长13米,宽与翼网相同,并同翼网联结,在其后端两边120目处。每4扣减一目,裁成尖角,共两片。三角网,分大小两种,大三角日大60毫米,高宽各80目;小三角目大54毫米,底宽36目,长5米,、各四片。囊网,目大47毫米,宽180目,长5米,两片。连结时,翼网、侧网上部连结背网,下部连结腹网,其后大小三角连结囊网。底纲、浮纲均为钢丝绳。曳纲为棕绳,长650米,左右两条。浮子为玻璃泡,4种规格,23枚;坠子每个重约1.5公斤,为铸铁套管。荣成过去与现在习惯双拖,即两只船(包括木帆和机帆)相隔一定距离,向同—方向拖拉。带网船称头船,拉绠船称跟船。船甲板上设紊车(木帆没木质绞关),船尾设水平铁制滚子组成曳纲导滑轮。下网时,两船靠近,头船将曳纲另一端抛给跟船,俗称甩缆。跟船系在拖网环上。然后两船分开,头船依次放网,放网后,两船并头前进,成60—80度夹角。两船间隔为250—300米,最大不得超过600米,最小不得少于100米。曳网两小时后,头船升旗示意起网。跟船将曳纲抛给头船,用紊车绞动起网,至网底时由吊杆将网吊起。产量少,一次吊包放鱼;产量多时,分几次吊包,俗称“卡包”。
围网 渔民常用网具之一,上要用捕鲐鱼、鲅鱼和青鱼,近几年鳀鱼旺发,也多用于围捕鳀鱼。围网只分上缘网和取鱼部。上缘网,网目6.6厘米,网高30目。其余部位网目4.3厘米,21/12股线结织;—卜缘则用21/21股线,合拢时网高45米,网长约500米,全网用12厘米直径的玻璃或塑料浮子2200~2400个。坠子1500—1700个,管状,生铁铸成,每个重0.4公斤。括纲为钢丝绳,长 600米,截成5段,用万能旋子连接。底环用16毫米圆铁制成.内径16厘米,共80个,并配备双套底环,使起网迅速、简便、安全,容易排除卷缠网衣等事故。围网通常由主船和副船组成,副船俗称犊子。主船主桅上设鱼兜,铁制,外拴帆布,成圆桶状,内坐观察员一人,俗称渔眼。发现鱼信时,报老大决断。下网时,班由犊子带着曳纲向主船相反方向疾驶,主船同时放网,并根据下网长度转向。投完网后,带曳纲迅速与犊子合围,形成一个网圈。然后合门,用网篙将犊子所带的曳纲纲头提上主船,开始收纲起网,视捕获量多少而定起网方式。捕获物少时,用吊杆直接将取鱼部吊上甲板。捕获物多,则先用抄网,俗称捞鱼兜子捞鱼,然后吊网。
大薄网 此网真正的渔民不屑一顾,多为沿海农民为改善生活所使用。网长100米,叉纲20米,曳纲拴在网两端的叉纲上,各长300~400米,上下缘纲拴网并与叉纲相接。放网时,拉网人站在岸上,先用小船带着一端的曳纲向海中驶去。随着曳纲的拖拉,岸上的人扯动网衣放网。当小船将岸上一端的曳纲也拽拉下海后,岸上人将曳纲末端留住,船圆圆向侧边拢岸,将曳纲交给另一部分人,开始拽拉。然后小船返回网的中心地带,用网篙敲击水面。以免鱼群窜出网外。拉大薄网共需25~30人,两边边拉边合拢,两边进度需一致,否则鱼群会从斜的—边溜走。这种网贴近海底,凡在网的范围之内,什么鱼虾都拉,故俗称“扫地穷”。
旋网 沿海农民的主要捕鱼工具,简便、轻巧、投资少、单人作业,非常适合农民的生产个性。它由网身、底脚、牵绳三部分组成,网身尖圆锥形,底口大。底脚拴铅坠,共拴3—3.5公斤。牵绳麻制,筷子粗细。抡网时,如将部分网衣搭在肩上,再用两手持余下的网衣,称三把网;仅用两手分持网衣称两把网。抡网靠身体侧转,左手向外画弧,右手轻带,使网口成圆形入水。作业时或站在岸上,或站在浅水,以水不影响操作为度。
钓具·钓钩
鱼钩钓法是荣成最古老的渔法之一,一直沿续到1971—1973年。荣成常见的鱼钩有刀鱼钩,长形,钩内侧有倒刺。廷巴钩,圆形,16号铁丝制成,钩尖内弯.有倒刺。劳子钩,长方形,全长10厘米,有倒刺,钩尖直。加鱼钩,圆形,类似廷巴钩,钩尖内弯,有倒刺。鰔鱼钩.为钓钩最小者;鲨鱼钩为钓钩中最大者,类似50斤之秤钩,熟钢打就,火候要求特严,钢质既不能脆,以免一拉就断;又不能柔,以免一拉就直。不管加多大的力,既不断又不直为标准。
钓 法
分延绳钓和曳钩钓两种。延绳钓荣成俗称为放筐线。筐,多为纣条编结,圆形,直径50—60厘米,高10—12厘米.筐沿用钓线缚以稻草把儿,以便挂钩。筐内置干线和支线。所谓支线,即荣成俗称钩双。根据钓鱼种类决定干线长度及拴钩数量。如刀鱼钩,每筐干线长300米,拴钩108把。支线长2.5米,末段为20厘米36号铜丝8股拧成,铜丝末段拴钩。一船带筐8—10只。加吉钩每筐干线长500—60米,拴钩百只,间距5米,支线长2.6米。最长为鲨鱼钩线,长2000米,为5股棕绳,直径1.5 厘米,拴钩百只,间距20米,支线长7米,为白棕绳为之。钓鲨鱼以深秋风急浪高天气为佳,傍晚横流卜钩,船随流漂,发现鲨鱼上钩,采取疲劳战术,擒擒纵纵,待其乏力时拽拉。靠近船舷时,一人执木棒击其鼻梁处之脆骨,即可毙命,免得损船伤人。这种钓法,小到200斤,大到上千斤的鲨鱼均能钓到,但危险异常。 1970年前后,龙须岛镇瓦房庄党支部书记李友庆曾带领社员到成山头外海钓鲨鱼,为境内鲨鱼延线钓的终结。鰔鱼延绳钓多为沿海好事者为之,俗称放小船。首先用木料制成三角形带帆的小船放到海面上,帆随风漂荡,钓鱼人一边放线一边钩饵,使船徐徐向外伸展,直至全线放完。一般放完线后,吸支香烟,即可收线,是一种近海季节性非正式生产。1960年以前,产量颇为可观,一筐线百把只钓钩,每天可钓—二十公斤鱼。1960年后,人们去掉浮子,可钓底层鱼如“石礓子”,俗称“沙里趴”。
另一种钓法叫曳钩钓,俗称手把线儿。用杆的,称为甩杆。最常见的是在岸上向海里甩钩,钓光鱼、黄鱼、鳝鱼、梭鱼等小杂鱼。鳝鱼,多在晚上钓,俗称蹲夜。上钩拉出水面后,将其颈椎用刀割断,以防其逃逸或咬人。也有用二尺长的绵槐棍儿从嘴直插其腹腔,使它动弹不得。然而曳钩钓中最具特点是晃刀鱼、甩鲅鱼和拉鲈子。晃刀鱼,钓线长25—30米.末端续以20号细铁丝,长40厘米,末端圈成圆环。钩子,长方形,柄长7厘米,钓宽1.5厘米,尖高2.1厘米,柄上端有圆形突出物,与钓线末端的铁环组成旋子,柄的中部压一小铅粒以作坠子。下钩前,在钩枘上部拴一鸡尾或苞米胞儿。操作时一人摇橹,右手无名指挂一根钓线,一人坐中舱横档上,面向船尾,两手各持一条鱼线,两臂前后交替摆动,提位钓线。钓钩在水向漂动,由于水的阻力,鸡毛或苞米胞在水里急速旋转,刀鱼误以为鱼饵,纷纷上钩吞食。1960年以前,每到初秋傍晚,桑沟湾里晃刀鱼的小船络绎不绝。每潮约晃10~20条。甩鲅鱼,钓线1根,长约60—70米,末端续一长约0.5米细铁丝,钩斜形。柄未端压一枣形铅坠,柄与铁丝相联,每船1~2人,每人—根钓线,钩柄中段拴饵或假饵,如鸡肠子、干廷巴皮等,发现鱼群起跳加速追赶,临近时,迅速将鱼钩抛进鱼群中,然后猛地一甩。鱼见假饵,误认为小鱼在跳,便蹿起吞食,但被钩钩住甩上船来,故称甩鲅鱼。拉鲈子,多在港湾近流处,人站岸上,逆水抛钩。钩挂活饵,如泥鳅、小光鱼、缎鱼等。坠子用扁平石板。操作时,猛力将石板逆水投出,然后迅速向后拉线,使钩浮在水面。鲈鱼见到活饵,即吞钩。
网及钓线的制作,60年代中期以前,网及钓线均用棉纱制成。过去衡量一家渔行,往往以存多少棉纱而定贫富、资本。制作时,先以纺车合股,再由纺绳机搿线,其规格视网而定,如2l&Pide; (12x 3),即21支纱,12根单纱分3股合成,即每股4根单纱。根据不同用处,合成多种规格,然后分发给妇女结网。结网时梭子大小不限,但必须统一,以免网目大小不 匀。网结好以后,称白网衣子,不能下海捕鱼。使用前,用血料(即干猪血用水化开煮网)血网,待血料子干后再用沸腾的桐油油二至三遍。每油一遍,均需在海水中漂洗一遍,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鱼网腐烂。血过油过的网,称网片或网衣子,根据需要拼成各种鱼网。60年代中期引进尼龙胶丝后,上述制作程序全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