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繁殖,是靠自身生育来维系的。因此,从古到今,生儿育女一直是人们最关心、最重视的人生大事。对生育所持的态度,往往反映出社会、时代对生育礼俗所产生的影响。过去,荣成崇尚“五世同堂,家大业大”,所以必然提倡早婚,从而出现“早生儿子早得济”的说法和影响。即使是现在,许多传统观念有些还在不同程度地流行。
有 喜
民间称怀孕为“有喜”。有喜之后,孕妇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产生一系列变化,特别是早期的妊娠反应,会出现类似病态的变化和强烈而特殊的食癖,即通常所说的“害喜病”;民间传说孕妇想吃的东西吃不到,会影响胎儿的发育,眼里有“萝卜花”和脸上长斑是最普通的说法;而人们也根据孕妇对食物的偏爱和躺卧体位,预测婴儿的性别,最常说的是“酸儿辣女”、“男左女右”:还有一句顺口溜测胎儿性别:“得喜月份加母年,减去一十三,是双便是女,是单定是男。”由于孕妇的某种特殊需要和生理、心理上的变化,如慵懒、倦怠、恐惧等,在婆家必然不好意思,受到一定限制。因此,荣成习惯做法是把孕妇接回娘家,谓之“养喜”或“保胎”:孕妇回到娘家不受任何约束,而做母亲的又能跟女儿谈心、,讲解妊娠期应该注意的事项,消除女儿对怀孕、生产的恐惧。荣成的这种做法,非常符合生育卫生的要求。胎儿着床后,在头两个月里,不仅孕妇的生理、心理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情绪极易波动,而且胎儿极易流产,特别有些繁重的家务劳动,如推磨、担水等非孕妇所能胜任,跟婆婆又难于启齿不便明说,硬撑势必影响胎儿的发育:回到娘家,有一个宽松的环境,情绪上首先得以放松,不必担心做事有什么差错,即使做错什么,母亲也会原谅。同时,夫妻暂时分居,也利于保胎。二个月以后,身孕已经出怀,再厉害的婆婆也不会差遣有身孕的儿媳干繁重的活。相反,婆婆会主动为即将出生的婴儿缝制被褥、衣物,作添喜的准备:
孕奸由于妊娠反应,想吃一些特殊的东西,在一般情况下,无论是做母亲的还是做丈大的,甚至婆婆,都会尽量满足,但有些东西是绝对不能吃的。最普通的习俗是孕妇不准吃兔肉、不准吃姜、不准吃木耳、不准吃驴肉,以免胎儿生豁唇、长六指、化毛发、牛驴脾气;更不准孕妇在葡萄架下纳凉、做针线,雷雨天要躺在屋里,手持红布避邪。据说在葡萄架卜纳凉、做针线,容易被长虫“戏”了,生葡萄胎。雷雨天精灵为逃避雷殛,往往找孕妇庇护。特别文登和荣成一带是“秃尾巴老李”的故乡,雨天叫龙“戏”了,会生像“秃尾巴老李”那样的怪胎,危及父亲的安全。因为秃尾巴老李吃奶时将尾巴盘在梁上,头拱在母亲怀里,每吃一次奶,母亲都要昏死过去。这天,他父亲发现后,用镰刀砍断“老李”的尾巴,李龙爷一阵剧痛,忘记是自己的父亲,抓起来扔进东海淹死了,它也变成了秃尾巴。所以,凡危及丈夫的事,孕妇谁也不想做,宁肯深居简出,保护一家人的安宁。生活上孕妇有许多禁忌,礼尚往来中也要遵守某些禁忌。孕妇又叫“双身人”,双身人不能参加婚礼,如果婚礼上新郎新娘见到双身人,一辈子都不顺利;孕妇也不能参加丧礼,即使亲生父母去世,也不能参加。实际上,这些禁忌是为了照顾孕妇,免得她们大喜大悲,影响胎儿的发育与成长,确保妊娠过程平安无事。
分 娩
婴儿降生,荣成俗称“拾小孩儿”,也有叫“添喜”的。过去荣成穷富人家生小孩儿,不像现在有医院、妇幼保健站,都是在自己家里请个“老娘婆”来助产。家有红白喜事,临时外借房屋做产房,绝不许在娘家分娩,否则,会妨碍娘家一辈子。产房通常在产妇的
卧室,要求安静、暖和,门窗关严。分娩时,房内不许有闲杂人等,男性、儿童、寡妇和未出嫁的闺女绝对不许在场。丈夫可在门外等待喜讯。分娩的方法也不—样,富人常在炕前就地放一个大盆——一般是娘家陪嫁的红木盆。产妇坐在盆上,同辈已婚并生育过的妇女抱着腰,老娘婆行接生术。所以,分娩又叫临盆,由来就在于此。穷人家的产妇没有这样的
福分。他们多躺在炕前铺好的谷草上,由老娘婆接生,所以,这种分娩方法又称为“落草”,即小孩生在草上。有一点富人和穷人是相同的,即不能在炕上分娩,如果污血冲了炕神,对产妇和婴儿的健康、未来都不利。
尽管一样是“拾小孩儿”,一样遭罪,但早年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同是添喜,却有大小喜之分。生男谓之大喜,老辈儿叫“弄璋”(璋,是一种玉器)。而生女则谓之小喜,古代曰“弄瓦”,就是舞弄瓦盆之类的器皿。或者说得通俗——点,就是上锅调灶的。因此又带来挑红也不一样。挑红,就是在婴儿降生后,在临街的大门上挂块红布,上面除附有桃枝、铜钱之类的东西外,弓箭挂在左面的是告诉人们这家生了个男孩;如果附有佩巾而且挂在右边的,那就是生了个女孩儿。挑红,—是告诉人们这家添了个小孩儿;二是告诉人们——特别是货郎、铁匠以及带有响器的人们,要保持安静,不要在这里舞弄响器或燃放鞭炮,以免使产妇和婴儿受惊。
婴儿降生以后,剪断并扎紧脐带,简单地擦洗一下,用小被包好,由一人抱好。当胎衣落下以后,一切收拾妥当,烧几张黄表,产妇和婴儿才能搬到炕上,安排产妇躺好,这才可以让当丈夫的进屋,处理胎衣和垫草。胎衣要趁天黑找个僻静的地方深埋,不能让人践踏,不能叫狗吃了,否则孩子不长命。分娩时垫在身下的草,带有产妇的血污,要立即烧掉,如果被蛇虫爬过,会变成精灵的。由于时代的局限以及卫生条件的落后,尽管人们采取了这样或那样甚至迷信的措施,但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依然很高。所以,过去说妇女生一次孩子,等于过一次鬼门关,特别是产褥热、产后风等疾病,严重影响着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
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荣成的孕妇很少有在家里分娩的,大都到市镇卫生院和妇幼保健站住院分娩,产妇和婴儿的健康得到了保障。
报喜、望(读“忙”)欢喜
分娩之后,要向产妇的娘家及亲戚报喜。报喜时间,视分娩的时间而定。如果是头天下午分娩的,则在第二天早饭后去报喜;如果是后半夜分娩的,则在当太早饭后报喜。总之,报喜必须在上午:报喜的顺序是新生儿的姥家、姑姑家,然后才是亲朋家。报喜的人,过去大多数是新生儿父亲的兄弟,有钱的人家派佣人去。现在,独生子女多,报喜的任务当然落到新生儿父亲的头上。崖头以南报喜,携带发面蒸的“锅锔”和喜蛋,用红包袱提着到产妇娘家。兄弟去,则说:“大叔大婶大喜了,俺嫂昨天夜里添厂个大胖小子。大人孩子都很太平,由俺妈伺候月子,请大叔大婶放心,别惦记。”崖头以北除喜蛋外,还有一张又大又厚的发面饼。不论带什么,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一边办置饭食招待来宾,一边告诉去看喜的日子。对左邻右舍只送喜蛋即可。这虽说也是报喜,但其真正意义是约定看喜的日子。
荣成过去看喜,几乎是全村都参加,至少是家族以内必须参加。过去,农村比较贫穷,生活又苦,一旦添丁进口,月子里需要很多高蛋白的食品,来进补产妇的身体,并提供足够的奶水喂养新生儿,一家一户耗费过大,必然影响今后的生产、生活,所以,民间产生了社会互助这种形式,当地俗称“傍”,“傍欢喜”,“喜”读“其”音。“傍”很可能是“帮”的转音。结成这种“傍”的关系,则世代相传而不得中断。
“望欢喜”是生育礼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婴儿出生后的第八天,街坊邻居早晨即来望欢喜,送的礼品数量视亲情而定,多送鸡蛋,或十、十二、十六、十八、二十个不等,家族以内俗称“门子里”的外加三尺红布,或一床小毯子,或一套小孩衣服。邻居间望欢喜的东西只收不回,亦不招待饭食,因系双方“傍”的,也不讲什么客套话。产妇娘家及其他亲朋则于早晨九十点钟齐到产妇家望欢喜。
亲戚看喜的礼物比街坊邻居为重,特别是姥姥家,一般要送鸡蛋、小米、红糖、红布、小被等,客到齐后,婴儿被婆婆用小被包好抱出来,请客人观相。客人则说些“待亲”、“像他爹”、“准聪明”,“像他妈准俊”的夸奖话,同时将准备好的钱,或一块大洋,或几块纸币,掖在孩子的小被里,这叫“长寿钱”。中午,主家设酒宴招待,主食为喜面。之所以选在婴儿出生后第八大看喜,其一是产后疾患感染期已过,婴儿胎盘系也结痂,产妇、婴儿都比较太平;其二是主家忙碌、劳累,不如一次性招待,腾出点时间和精力,照顾产妇和新生儿。亲戚看喜的礼物全收,主家可以酌情回敬些面食,回多回少,谁都不责怪,都知道伺 候月子忙碌,顾不得旁人。亲朋看喜多是四包礼物,或女客登门,或托人送小米、红糖、鸡蛋、布等四包,“奉申粥敬”。荣成产妇主食小米,忌食大米,说吃大米婴儿的尿臊。
命名、坐月子
荣成风俗,婴儿出生后,即由祖父母或父母给起个名字,俗称小名。上学或成人以后由老师或请先生按辈分给起个大名。男孩的小名有按属相干支起的,如寅戌、丙申;有按落生时祖父的年龄起的,这在清代以前很普遍,如五十六、六十三、七十一、七十五、七十五等;有的怕婴儿夭折,起名叫狗剩、锁成、剩留、拴柱等;有希望婴儿将来时来运转,起名福成、运升、运起的。女孩儿则以美好的事物命名,如小梅、兰香、玉珍、玉翠、秀云、淑霞等。无论小名或大名,时代感都非常强烈,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政治动向。新中国成立时,人们给孩子起名,非常自然地想到“解放”、“胜利”这样的词儿,抗美援朝时十代出生的小孩,“援朝”、“卫国”便成了他们的名字。“跃进’、“红旗”、“文革”、“卫东”等都带有强烈的时代政治色彩。
产妇分娩以后,就开始坐月子。这时的产妇和婴儿身体比较虚弱,一切生活都在炕上或产房屋里进行,也禁止生人入内,避免带进病菌,影响产妇和婴儿的健康,这就是俗称的坐月子。过去,由于生活条件和时代的局限,小孩不像现在那样出生后就睁开眼睛,张嘴找东西吃。那时,小孩出生后,第三天才睁开眼睛,产妇也是第三天才能来奶,这三天大多用红糖水喂小孩儿。所以,头三天产妇禁止下炕,一个月后,方能出街门。在整个月子期间,产妇不能干任何活儿,不能用凉水.也不能长时间坐着。俗话说产妇分娩后,骨缝开了,沾了凉水着了凉风会得关节炎,落下头痛病等,俗称“月子里的病”。所以,在月子里要人伺候,俗称“伺候月子”。由于分娩,产妇心理、生理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脾气比当媳妇时亦有所变化,往往很难伺候,而当婆婆的,看在孙子孙女面子上,往往百般忍耐、迁就,也要尽量把月子伺候完。伺候月子是喜事,也是难事。产妇在月子里,要吃穿得饱暖,不沾凉水,不受风吹,多数用头巾包头。产妇的饮食为小米稀饭(很稠)、煮鸡蛋、红糖。清末民初,沿海地区有的用猪骨炖江白菜(即海带)给产妇吃,很科学。饮食不能咸,免得婴儿嘴唇起燎泡。衡量月子伺候得好不好,境内大都以月子里吃了多少鸡蛋、多少红糖来衡量。现在妇女坐月子,什么益母膏、阿胶等补药应有尽有,饮食也不再以鸡蛋、小米粥为主了,还有饺子、馄饨,往往根据产妇的口味来调剂。
婴儿的衣服,都是纤布缝制的和尚服,不钉扣儿,小系带儿。领子有沿边的,有不沿边的,沿边一般沿黑边。和尚服宽松肥大,便于穿着。荣成习惯在袖子上用布条绑—道,既使婴儿胳膊缩不进衣服里,又使袖口遮住小手,免得婴儿抓破自己的脸。婴儿的枕头,多用秫糠做成,绵软、干燥,婴儿枕着舒服。婴儿一般和母亲睡在一起,只有抱出来时才用小被包裹。
过满月
也叫搬满月。婴儿出生一个月,俗称满月。经过一个月的调理,产奸身体基本复原,婴儿也具备了一定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对产妇和婴儿的禁忌解除了,她们可以正常生活和行动。因此,这天过“满月”,就是祝贺母子平安,并恢复正常生活。过去,这叫“弥月之喜”,是非常讲究的,一些大户人家要在此日设宴招待宾朋,而月.要大操大办。实际上,这是对
看喜的回报。看喜时,正值主家伺候月子,虽也尽力招待,但毕竟没有精力和时间顾及来客。满月后,婴儿母子平安,又能正常行动,正是回报亲朋的好时机。因此,郑重地以请帖的形式邀请客人。请帖的格式为:
x x(称呼如世伯、先生等)大人阁下(称先生者多写足下)
x月x日为小儿(女)弥月之喜,略备薄酌,敬请屈驾光临。
X X X 拜
接到请帖的人,届时须备礼参加,俗话说“请客不去,两家无趣”,所以,凡接到请帖则必须赴宴。
平常百姓虽不像这样奢侈,但也比较隆重,一般都是自己家的人参加,而不请亲朋。清晨起来,给婴儿穿戴一新,山母亲或祖母抱定,祖父给婴儿剃去胎发。据说剃胎发后,婴儿的头毛将变黑变粗。后来,人们怕婴儿痛,改由奶奶用剪刀铰。这天早饭大都吃面,取其“福寿绵长”之意;中午蒸饽饽,多蒸成“锔子”、“桃子”、“石榴’’等形状,俗话说“给孩子蒸蒸”;晚上则吃饺子。
过完“满月”,产妇的娘家,就要搬产妇和婴儿回家住些日子,这就是俗称“搬满月”,一般是婴儿的舅舅赶着牲口搬。牲口驮着驮篓,鞍架上搭着被褥。 婴儿用小被包好以后,腰间用红头绳捆好,并将—个“锔子”放在婴儿怀里,将婴儿放进驮篓里。同时,剪一段桃树枝儿,系上红布,用红头绳连结几枚铜钱搭在红布和桃枝上,用以避邪。另一只驮篓,则装母子的衣物及婆婆捎带的礼物。产妇坐在鞍架的被褥上。“搬满月”,实际上是让忙了一个月的婆家人休息休息。也让娘家人继续伺候一下产妇,使她进一步养好身体。
生 肖
胎儿出生那一年的干支,决定厂婴儿的生肖,即通常所说的属相。如果婴儿出生的时辰,恰与生肖的干支相对则称“赶上时辰”了。生肖,是以十二种动物配以十二个时辰决定的。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这种安排很有讲究。
子鼠。据说大地生于子时,即23点至1点,古称夜半。天地初生时,混混沌沌,囫囫囵囵,没有缝隙,后来被老鼠咬破一个洞,打开了天体,分明了天和地,立了一功,因此,人们便把它排在时辰之首。
丑牛。丑时为1点至3点,古称鸡鸣。老鼠打开天体之后,人们是要生存的,所以,老牛便出来耕耘大地。时辰的第二位便给了牛。
寅虎。寅时为3点至5点.古称平旦。人生天地间应该有点规矩,要有敬畏之心,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么,人最怕什么?怕老虎。因此,第三个时辰便以虎规范人们的行为。
卯兔。卯时为5点至7点,古称日出。此时天虽拂晓,字中的月亮尚未坠落,玉兔还忙着捣碓,于是卯时就归玉兔了。
辰龙:辰时为7点至9点,古称食时,此时是一天中最重要的时辰。俗话说,一天之计在于晨嘛! 所以,人们希望此时群龙行云布雨,遍洒甘霖,以利生产。
巳蛇。巳时为9点至11点,古称隅中。此时天气渐热,蛇潜伏草丛,不在行人路上或田间游动,不能伤人,所以,人们便根据这种自然现象把巳时给了蛇。不过,人们尊敬地称它为“小龙”。
午马。午时为11点至13点。古称日中。中午,阳气到了极限,必须用至阴来制约。而马呢,属阴性动物,因此,人们便牵了马来制约午。于是便成了午马。
未羊。未是13点至15点,又称日跌。据说,羊吃厂未时的草,不影响草的再生,所以未时便给厂羊:
申猴。申时为15点至17点.古称哺时,即吃晚饭的时候。劳动了一天,人们伸腰舒臂,活动筋骨,从而想到那些伸屈攀援、不知疲倦的猴子们,能像它们那样多好!于是把申时送给了猴子。
酉鸡,四时为17点至19点.古称日入。此时最急于归窝的便是鸡了.因此人们把酉送给鸡,称之为酉鸡。
戌狗:戌时为19点至21点,古称昏。天已黑,夜渐深,狗开始司职,望门守夜了。于是,狗开始执岗的时辰便与戌两相搭配,称之为戌狗。
亥猪。亥时为21点至23点,占称人定,即人们入睡,万物寂静,天地复又混沌起来,黑得像猪—样,因此,亥便给了猪,称之为亥猪,
过百岁
婴儿降生百日谓之“过百岁”,也叫“过百日”。过去“过百岁”,荣成南北大体一样,都是自己本家过,不请亲朋好友。在这之前,没出阁的姑姑常向亲邻讨些各种颜色的碎布头,先剪成长约二寸的等边三角形,对成—个小袄,俗称“百家衣”。据说穿上百家衣的孩子好养,能长命百岁。婴儿长到百天,会笑,会发声了,而且眼睛、耳朵都好使了,因此,当姑的和当姨的分别送婴儿帽饰、手镯、脚镯及“长命锁”等银质饰物。帽饰、手镯上缀许多银质小铃铛,一动会发出清脆的响声,是婴儿期最理想的玩具。长命锁用银子打造。过去农村巾的银匠都有模型,打造非常便利。长命锁是云朵状的锁形物,上镌“长命百岁”或“长命富贵”字样,用银链挂在婴儿脖子卜,垂到胸前。长命锁一般可戴到上学前。大户人家的孩子金贵,有的戴到十二岁。农业合作社以后,人们不再为生活资料缺乏而犯愁,“过百岁”比过去隆重起来。实行计划生育后更加重视,特别是市境北部,为婴儿“过百岁”遍请亲友,摆席有的达十桌之多,而收到的小孩衣物上百件,给小孩压腰动辄上百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此风更趋高涨。
过生日
也叫“抓周”,是婴儿从出生到成长最隆重的纪念日。这一天亲朋故旧都来祝贺婴儿的生日,并举行抓周仪式。早晨起来,将婴儿打扮一新,洗脸搽粉。早饭吃面,寓意婴儿福寿绵长。中午,给婴儿蒸寿桃,举行抓周。抓周时,婴儿坐在簸箕里,在他面前放一木盘,盘上置笔、书、算盘、秤、土块、寿桃、尺等物,任其抓取。抓到笔的,会写字;抓书,聪明,能读书;抓算盘的会算账;抓秤的长大做买卖;抓土块的种庄稼;抓帽子的长大能当官;如果抓了寿桃,长大没出息,光知道吃;至于小女孩抓了尺,长大准会裁衣服。
说是这样说,人们并不真信,不过,也不希望孩子先抓土块和寿桃,所以尽量把这摆在后面。抓周结束,设家宴招待来宾。晚上,大都包饺子吃。
荣成从古至今,非常注重孩子的生日,对成年人生日反倒淡漠,即使是老人也很少做寿,却一致养成给孩子做生日的习惯。现在,在城镇机关企事业单位中,给孩子做生日的现象非常普遍,不仅中学生、大学生过,连托儿所的孩子、一年级小学生到了生日这天也要请要好的小朋友和同学到家里做客,并互赠礼物。这种风气发展下去将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婴儿喂养
过去,受社会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婴儿主要靠母乳哺育,一旦母亲缺乳和少乳,人们就用勺子燎些稀面糊加点糖抹在婴儿嘴上。婴儿吸吮时发出“布”“布”的声音,人们便叫这种面糊为“布”,离开这个环境,那就叫“燎糨糊”。荣成妇女习惯在婴儿的衣袖脐膊弯处用布条扎一下,使婴儿的手既缩不进衣服里,又伸不山衣袖之外,免得抓脸。婴儿在外面睡了,抱回家时,沿途要叫婴儿的名字:“宝宝,回家睡大觉啰!走啊,回家睡觉了!”据说小孩儿的魂魄非常活泼,常常魂不守舍,当他们睡了的时候,小魂儿飞出身外闲逛。如果不叫,魂仍在外面玩,玩够了回到原处无所依附,小孩就丢了魂儿了,长睡不醒。
过去,荣成妇女的哺育期很长,大多是三四年。他们认为有吃奶孩子压着怀就不会怀孕。尽量延长哺育期,有的上学的孩子还吃奶呢。现在不同了,产妇缺奶或少奶,都用奶粉或其它营养品喂养婴儿。因为有了代乳品,加以母亲有工作,现在的哺育期大大缩短,给孩子喂奶到一周岁恐怕是最长的了,有的甚至只给孩子喂奶六个月,这对孩子的健康十分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