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信息公开目录>统计数据>统计公报
    • 索引号:11371082004363781R-RC/2016-06956
    • 发布单位:荣成市统计局
    • 内容分类:统计公报
    • 成文日期:2016-10-20
    •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面向全社会
    • 有效性/截止日期:
    • 文号:

荣成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5年03月20日 00:00 来源:荣成市统计局 浏览次数:

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紧紧围绕 “一个目标、两项战略、三项建设”奋斗目标,积极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推进产业转型、创新驱动、城乡统筹、民生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综 合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97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2.2亿元,同比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80.3亿元,同比增长10.0%;第三产业增加值408.5亿元,同比增长12.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8.9:50.6:40.5调整为8.4:49.5:42.1。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国民经济增长0.3%、5.5%和4.7%。
   全市实有市场主体32546户,增长17.3%,其中私营企业6315户,个体工商户23559户。全市新登记企业类市场主体1968户,增长 91.3%。实有注册资本889.8亿元,增长144.4%,其中新登记注册资本284.2亿元。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1644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3282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42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47%。
一、农林牧渔业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7.9亿元,增长4.1%。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2.2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农业增加值14.5亿元,增长5.0%;林业增加值0.3亿元,下降1.1%;牧业增加值7.2亿元,增长2.6%;渔业增加值58.5亿元,增长3.9%;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7亿元,增长13.0%。渔业经济总收入达到672.1亿元,增长7.6%。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453.3亿元,增长4.8%。 
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4.2万吨,下降4.7%。其中夏粮产量9.9万吨,下降17.5 %;花生总产量6.65万吨,下降2.0%;果品总产量16.2万吨,增长22.0%。共完成造林面积2266公顷,森林覆盖率年末达到42.4%,比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全市奶牛存养量达到1.9万头。肉类总产量达到3.7 万吨,增长1.6%;禽蛋产量达到3.7 万吨,增长2.0%。渔业生产稳中有升,水产品产量达到120.3万吨,增长0.3%。
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00.1万千瓦。农用拖拉机98175台,其中:大中型6196台,联合收割机2060台,小麦联合收割机1387台,玉米联合收割机673台。机耕面积4万公顷,机收面积6.7万公顷,机播面积6.8万公顷,保护性耕作面积1.3万公顷,免耕播种面积3万公顷。
全年各类水利工程总投入2.5亿元,治理河道沟渠总长37公里,完成30座病险塘坝除险加固工程。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平方公里。实施改造了533项各类水利工程,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已达到4.62万公顷,其中节水灌溉面积3.31万公顷。
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5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家,省级25家,威海市级32家。现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18个。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225家,总数达到781家。
二、工业和建筑业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669.3亿元,增长11.3%。其中:海洋生物食品产业完成产值1063.1亿元,增长7.9%;造船及零部件产业完成产值 325.3亿元,增长15.1%;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完成产值621.3亿元,增长12.2%。三大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5.3% 。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450.3亿元,增长10.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36.0亿元,增长11.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06.3亿元,增长10.2%;实现利润133.5亿元,增长9.3%;实现利税219.2亿元,增长9.9%。工业品产销衔接良好,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7.2%。全年全社会用电量共计23.5亿千瓦时,下降2.6%;工业用电量达13.6亿千瓦时,下降3.8%。
全年实现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72.2亿元,增长16.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17%,比上年提高了1.08个百分点。
全市共有77家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0.0亿元,增长7.0%。
三、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43.2亿元,增长16.7%。其中,工业完成投资384.0亿元;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39.5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37.2%。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67.9亿元,增长6.6%。
四、国内外贸易与经济合作
全年共引进国内项目233个,实际利用内资169.5亿元,增长17.0%。
全市新批外资项目(含增资项目)41个,合同外资1.6亿美元,增长26.4%;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增长16.6%。
实现进出口总额30.1亿美元,增长8.2%。其中:出口总额22.9亿美元,增长10.6%;进口总额7.2亿美元,增长1.1%。
全市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4.0亿元,增长12.9%。其中:批发零售业272.0亿元,占总额的92.5%,增长13.5%;住宿餐饮业22.0亿元,占总额的7.5%,增长6.8%。非公有制经济占据着主导力量,共完成零售总额278.3亿元,增长12.9%。
五、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业
2014年12月28日青荣城际铁路正式通车,我市彻底结束了不通铁路的历史。全年海运共完成客运量105万人次,货运量640万吨,增长3.0%。全年海运共完成旅客周转量20369万人公里,下降6.0%;海运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114.9亿吨公里,增长3.0%。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2316万吨,增长4%,港口旅客发送人数50.9万人,下降8.0%;集装箱吞吐量35.6万标箱,增长2.0%。
年末市区公共汽车运营线路17条,运营线路总长度240公里。公共汽车142辆,全年公共汽车客运总量1961万人次 。全市出租汽车325辆。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9.8万辆;拥有小型汽车12.1万辆,其中个人汽车11.2万辆。
完成邮政业务总量7241.2万元,同比下降9.3%;全年电信业务主营业务收入5.1亿元,下降1.9%。年末固定电话户数18.9万户,下降2.1%;移动电话用户91.1万户,增长6.5%;互联网户数14.8万户,增长6.8%。
拥有国家4A级景区2处、3A级景区10处、2A级景区1处;3星级以上酒店12家;国家级农业示范点1个、省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20个,省级旅游强镇7个,省级旅游特色村13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5家。
六、财政、金融保险业
全年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0.0亿元,增长14.9%。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支出81.4亿元,增长3.8%。全市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四项重点支出共完成39.0亿元,占全部支出的49.0%,增长14.6%。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64.9亿元,比年初增加39.2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72.4亿元,比年初增加29.5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96.0亿元,比年初增加39.7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150.3亿元,比年初增加21.0亿元。 
全年保险分支机构增至29家,实现保费收入12.6亿元,增长3.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7亿元,增长15.9%;人身险保费收入8.0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共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4.7亿元,增长3.3%,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和给付2.6亿元,增长17.7%;人身险支付赔款和给付2.1亿元,比去年略有下降。 
七、科教事业
 全年共获批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5项,争取无偿经费2000万元。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1275件,增长16.5%。其中,发明专利505件。全市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0项,取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 项,颁发市级科技进步奖18项。 
    全市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9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院士工作站7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级1家,省级1家,威海市2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家,总数达到18家。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26家,总数达到56家。全年技术贸易额达2.9亿元。
全市共争创中国名牌产品4个,山东名牌产品63个,山东省服务名牌15个;威海市市长质量奖6个,新增1个;创建山东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5个;创建山东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龙头骨干企业10个;全市企事业单位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41项、行业标准46项、山东省地方标准11项。
年末,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65所,在校学生7.24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处;高职院校1处,在校生1005人;电视大学1处,远程开放教育学员3642人;普通高中6所,在校生1万人;中等职业学校2所,在校生5560人;初中14所,在校生1.77万人;小学25所,在校生2.2万人;九年一贯制学校11所,在校生7680人;综合教育实践中心1处,年培训量1.1万人次;特校1处,在校生152人;民办职业学校2处,在校生634人。
八、文化、体育和卫生事业
全市现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电影公司1个,电影院3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全市共有国家级文化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保单位5处,威海地级文保单位14处,市(县)级文保单位29处;拥有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0个省级非遗项目、29个威海地级非遗项目、35个荣成级非遗项目。
全年举办群体类活动48场次;组队770多人参加了威海市锦标赛暨威海市中小学生体育联赛,共获得金牌107枚,团体冠军13项。在省23届运动会上我市运动员共获金牌45.51枚。发放健身器材1024件,全市便民服务中心篮球架、乒乓球台覆盖率达到50%以上;培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近300人。
全市拥有等级医院37个,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床位6100张,卫生技术人员4504人;其中:医生2196人。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100%。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对全市49处农村卫生室实行标准化改造。免费为全市6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65周岁以上城镇居民和慢性病患者健康查体21.65万人次。
九、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年末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9.5%,人均绿地面积达26平方米。实施了69项城建重点工程,共铺设地下管网148公里,其中供热管网55公里,供热覆盖率由79%提至80%。燃气管网44公里,燃气普及率由54.5%提至57%。污水管网49公里,污水日处理能力增至16.5万吨。购置27辆压缩式垃圾清运车、配套专用垃圾桶1万多个,新增了175个村实行“户集村收”模式,全市垃圾密闭化收运率达到100%。
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环境监测站1个,环境监测人员10人。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4个,面积360平方公里。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和饮用水源地水质始终保持100%。
全年累计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0起,死亡9人,直接经济损失0.91万元。
十、人口、民生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总户数24.4万户,户籍总人口为66.94万人,比上年增加438人。2014年全市出生人口6434人,死亡人口6173人。
    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633元,增长11.1%。
全市有20.8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比上年增加8803人;有64.8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达到14.0万人,比上年增加2406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达到10.2万人,比上年增加3102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达到11.6万人,比上年增加7221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投保人数达到31.5万人。
全市共投入资金2262万元,将10389名低保对象纳入保障范围;投入资金2111余万元,保障全市五保老人3693人,敬老院20所。城市居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450元提高到500元,农村居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2600元提高到2800元,10月1日起又提高到3240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5000元提高到5500元,分散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2700元提高到3200元。今年我市共救助贫困大学生352名,发放救助金137.5万元。
1.本公报所列数字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字以今后出版的《 荣成统计年鉴》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