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二五”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十二五”期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认真贯彻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推进教育强市建设,教育发展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和威海市前列,为我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知识贡献和智力支持,为“十三五”荣成教育改革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全市办学条件整体改善。先后投资11亿多元,建成新二中、新初中、新特校等7所高标准学校,改建提升了32所农村中小学、29所幼儿园。投入6700多万元,为21处学校建设标准化塑胶跑道。累计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用于信息化建设,全市所有普通中小学全部建成校园网,实现了多媒体“班班通”,师生微机配置比例均达到标准配备。投资1400多万元,建设53个录播教室,实现配备率100%。全市中小学教学仪器全部达到教育部颁标准要求,交互式多媒体室配备率达到100%,提前两年完成《威海市十二五信息化基础设施及平台建设实施意见》提出的目标。全市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成率达到100%;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27所,省级示范园20所、威海示范园48所,两级示范园比例分别达到23.5%、56.5%。
(二)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100%,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98.5%。0—3岁婴幼儿接受早期教育的比例和0—3岁婴幼儿家长受指导率达81%,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为100%,初中入学率100%,巩固率、毕业率保持99%以上,残疾儿童入学率98.5%,高中段教育普及率95.5%。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撤并农村中小学19所,全市现有小学25所,在校生2.6万人;初中25所,在校生2.13万人;普通高中6所,在校生1万人,人人都上好学校的目标基本实现。
(三)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全市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9.6%,小学专科以上学历教师达到96.5%,初中本科以上学历教师达到95.1%,高中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2.16%。“十二五”期间获得省级以上特级教师、优秀教师、齐鲁名校长等荣誉称号的共计12人;获得威海市级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等荣誉称号的共计339人。扎实开展城乡教师交流工作,共计选调278名农村学校教师到城区中小学顶岗教学,安排151名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进一步优化了教师资源配置,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先,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活动,免费向青少年开放文博中心、文体中心和图书馆,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区。以创新学科教学模式为突破口,强化课程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研究,积极推广各学科典型做法,224节优质课获地市级以上奖励,238项课程资源获得省市级奖项,60项成果获威海市年度创新成果奖。积极深化中考改革,将高中统招生名额100%分配到初中学校,变升学竞争为办学水平竞争,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建成威海市首个综合实践教育中心,年培训学生1.1万人。体卫艺工作蓬勃发展,在各类体育、文艺、科技比赛中荣获国家级一等奖17项、省级一等奖42项、威海市级一等奖200多项。
(五)教育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十二五”以来,全市共投入资金2923139万元,财政性教育经费703592万元,占比24.07%;教育总投入744151万元,教师工资167105万元,占预算内拨款的23.75%。以较高标准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先后增设了学前教育政府助学金、小学至高中困难学生用餐补助等政策,逐年提高学生用餐、乘车、教材、服装等补助标准,扩大各项惠民政策受益面。2011年以来,全市教育惠民政策由原来的8项增加到13项,共发放各项教育惠民政策资金5800多万元,受益学生达11万人次,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免费、职业学校全免费、特殊教育全免费。
二、“十二五”教育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全市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党和政府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和不足:
(一)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的出台,城区承担着大量来自农村进城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任务,原本就不富余的基础教育资源日显紧缺,特别是市区基础教育优质学校规模超大,全市17所学校共329个班级存在大班额问题,占全市班级总数的25.8%,其中小学12所共258个班级,初中2所共33个班级,高中3所共38个班级。教育布局的合理性尚未达到期望的目标与要求,与我市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和人口变化的契合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亟需政府在规划教育布局的同时,建立完善相应工作制度和保障机制,加快教育基础建设步伐。
(二)师资建设亟需加强。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超编缺岗”问题突出,50周岁以上的教师有296人。教师队伍退补比例失调,近5年来教师自然减员(退休、调出、死亡)人数为1050人,补充人数为456人,占自然减员数的43.4%,必将造成教师队伍梯队断层。学前公办教师比例过低。根据上级要求,镇中心园需配备50%的公办教师,而目前我市农村幼儿园全部为招聘的非公办教师,教师整体素质较低。
(三)办学水平尚有差距。城区学校具备良好的区位优势,在办学理念、素质教育、特色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明显优于农村学校。受信息渠道畅通、家长重视程度、教师组织能力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城乡学校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在组织形式、活动内容、活动次数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级别较高的重大活动中,农村学生获奖的人数、层次明显低于城区学校。
三、 “十三五”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规划思路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加快推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机遇期,更是全市教育事业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争先进位、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
(一)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教育作为经济转型的支撑、社会进步的引擎和民生改善的重点,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坚持教育优先、素质领先,坚持分类指导、分步推进,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为主线,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 努力形成“布局合理、体系完善、发展健康、水平一流、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展新格局,为荣成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工作方针:
①坚持优先发展。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精力、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②坚持均衡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同步发展,统筹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使全市教育在结构上科学合理,在规模上相互适应, 在质量上相互支撑,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公正。
③坚持内涵发展。遵循教育规律,运用 科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放在突出位置,推进教育发展从注重外延扩张转向注重内涵提升,从注重硬件建设转向注重软件建设, 从注重“学有所教”转向注重“学有优教”。
④坚持创新发展。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3、总体目标:一是着力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全市0-3岁幼儿接受早期教育率达35%以上,学前三年(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99.5%,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达到100%;省级示范幼儿园比例达到30%,威海市级以上示范幼儿园比例达到80%以上。二是高水平发展基础教育。坚持“育人为本、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创新发展”的原则,积极探索、扎实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以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为重点,全面提高基础教育实施水平,小学、初中学生适龄人口和残疾儿童入学率要分别达到100%、100%和99%以上,小学巩固率保持100%,初中巩固保持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8%以上。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成人及民办教育。到2020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保持6000人;各类成人教育年培训1.6万人次;坚持“鼓励与规范相结合”的原则,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四是全面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到2020年,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小学专科以上教师达到99.5%,初中本科以上教师达到98%,进一步提高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所占比例。五是优化信息化环境,夯实信息化基础。以智慧教育建设为引领, 优化计算机、多媒体、移动教学终端等教学设备,加强资源平台和管理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电子书包、反转课堂、微课等信息化教学方式探索;加大中小学理科实验室、综合实践活动室以及体育与健康教学设备建设力度,达到部颁或省定标准。加强学校图书管理,实行图书常态化建设。
(二)具体思路
1、立足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建设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全面落实《荣成市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健全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做到逐年增长。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结合人口密度及变化趋势,特别是城镇化进程、单独二孩政策实施等因素合理规划幼儿园布局,结合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相关规定,新建、改扩建普惠性幼儿园。全市公办、公办性质及普惠性民办园等各类普惠性幼儿园达到幼儿园总数80%以上。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新入职幼儿教师需取得教师资格和专科以上学历,公办幼儿园、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公办园长和专任教师配备率达到50%以上。加强保育教育管理和指导,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内容,切实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科学调整学校布局,重点推进7所学校的新建、改建工程,着力解决大班额问题。继续推进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以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为重点,大力加强学校图书配备、体艺器材补充、体育场地建设、计算机室及校园网信息化设备、通用技术教室、探究实验室建设,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继续开展好规范化学校的创建和复评工作,威海市级以上规范化学校比例达到100%,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创建比例达到50%。
——推动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调整优化高中学校布局,新建一中,逐步撤并三中;在适宜的时机撤并人和四中,将其生源分流到二中和五中,五中扩大招生范围,完善职普统一、学生自主报考、学校自主录取、服务高中阶段学校的考试招生录取机制,做好高中段(含技工学校)统一的招生录取工作平台升级工程,实现我市高中阶段招生计划、宣传、报名、录取、新生报到与学籍审核网上一体化管理。科学平衡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比例约1:1,全市高中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8%以上。积极应对高考改革形势,探索选课、走班制教学,推进特色高中建设,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促进其自主个性化发展。
——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威海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4-2020年)》的文件精神,充分利用整合后的职业教育资源,面向农业种养、现代渔业、海产品加工、机械制造、修造船业、电力能源、港口物流、商贸旅游业培训实用型人才。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统筹职业教育和企业两种资源,搭建学校与企业合作对接平台,促进校企合作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继续推进“双证互通”制度,推进职业教育标准、行业技术规范、职业资格标准有效对接,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开展中职(技工)学校与高中学分互认、学籍互转试点,支持学生在不同学习体系中有条件互换。五是以优化结构和提高素质为核心,加强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提高“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到2020年,凡国家设定职业标准的专业,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具有“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比例达到90%以上。
——推进特殊教育健康发展。制订出台《荣成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经费保障力度,按照每生不低于义务教育生均经费10倍标准拨付残疾学生生均经费,按照每生每年不低于4000元标准给予残疾学生交通费、校服费和生活费等补助。坚持全纳教育理念,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帮助残疾人全面发展和更好融入社会。全市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残疾儿童学前3年入园率和接受康复教育训练率达到95%以上,残疾学生接受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机会明显增加,教育服务残疾学生就业创业的能力明显增强。
2、立足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提高
——增强德育实效性。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根据不同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能力,构建梯次推进、系统衔接、中小学一体化的德育课程体系。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完善小学、初中传统文化课程。将德育目标融入各学科课程,与智育、美育有机结合,实现全科育人。以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为主线,着力抓好爱国主义教育、法治安全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完善中小学全员育人导师制、班教导会制度和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加强学校文化和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办好家长学校,发挥好家长委员会作用,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联合育人机制。
——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指导学校做好课程建设的发展规划,落实课程方案、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计划及课程改革在新阶段的任务,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加强对课程实施的评估与监控,重点关注综合类课程、通用技术课程、音体美、综合实践活动以及高中选修课等课程实施中薄弱环节的研究与指导,保证国家课程方案在各级各类学校得到全面落实。多措并举开发优质课程资源,服务于课程实施,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应用、交流、共享、管理机制。扎实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充分依托教育资源网建立资源库,实现区域资源共享。
——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启动智慧教育建设,进一步完善荣成市教育云服务平台中教研、教学、评价模块,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添置实用的通用教学工具软件和学科教学软件。全面铺开教学资源包建设工作,努力建成成熟的教研平台、教学平台、评价平台,为学生提供成熟稳定的适合传统课堂、网络教室、虚拟课堂使用的学习环境,探索出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教学环境下的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模式。推进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建设,打造智慧校园。
——建立质量评价体系。扎实开展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工作。科学使用测评工具、监测数据,建立数据分析、问题诊断、反馈与指导教学的制度。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下移教研工作重心,健全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健全校本教研管理制度,创新校本教研模式,强化以校为本教研的行动规划、行为跟进、激励评价等过程管理,切实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创造性和实效性。
3、立足教师队伍建设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本着“退补相当”的原则,完善教职工编制“总量控制、动态调整”机制,凡自然减员编制出缺,重点用于补充紧缺学校、紧缺学科,特别是城镇大班额学校和农村及薄弱学校紧缺学科专任教师。按照“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原则,积极探索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选取部分学校开展校内岗位竞聘试点,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性用人机制,激发队伍内在活力。稳妥推行我市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取消校长行政级别,通过建立中小学校长职级管理制度,校长选聘管理办法、考核评价、任期和任职交流制度,扩大中小学办学自主权,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发展。推进教师交流轮岗工作。通过搭建学校联建共同体等方式,逐步探索建立城区与农村学校之间、镇街与镇街学校之间、镇域内各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体制,确保每年教师交流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人数的10%,同时对交流效果进行捆绑评价,促进教师在校际间合理流动。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全面、综合、多元考评教师的德、能、勤、绩,充分发挥考核的规范、导向和激励功能,真正实现优绩优酬,多劳多得,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教师职称评审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进行,鼓励中小学教师跨校评聘,发挥学校在用人上的主体作用,实现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和岗位聘任的统一。
——创新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健全完善师德考核评价机制,不断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提升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严格落实《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加大对违规行为的监督查处力度,杜绝有偿家教、体罚或变相体罚、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失德行为。创新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制定小学校长培养培训管理办法、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培养培训五年行动计划、高层次教育人才引进管理办法,组织实施师德建设提升工程、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工程、班主任专业素质提升工程和校(园)长专业化水平提高工程、教育教学领军人才培育和引进工程。创新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加强与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和教育发达地区的深度合作与交流。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通过外出学习、教研员指导、名师帮携、下乡送课、网络学习等形式分系列分层次培养农村教师,每年计划培训农村青年教师100人次,骨干教师800人次以上。
——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在政治上、 思想上和生活上关心教师,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实施教师绩效工资,依法保证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加大教师典型的倡树、宣传力度,从不同层面、不同岗位挖掘、培植一批先进典型,不断扩大评优选模的覆盖面,依法保障教师的职业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4、立足推进保障机制建设
——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保证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保证生均公用经费达到或超过省定标准(初中和小学城乡统一每生每年分别不低于1010元和810元),保证教师工资逐步增长。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个人教育捐赠支出在所得税前全额扣除政策。
——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杂费、免课本费以及家庭困难学生的住宿、乘车补助;落实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杂费,免收课本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照一定比例实施就餐补助及学生装补助;职业学校按照专业标准落实生均公用经费政策及助学金政策;普通高中落实政府助学金及家庭困难学生的学费减免政策,并按一定比例实施就餐补助;学前教育落实学前助学金政策;继续做好慈善救助特困高考新生和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广泛动员和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捐资助学;继续倡导社会各界对贫困家庭学生进行 “希望工程”、“春蕾计划”、“手拉手”、 “一帮一”等形式的助学活动;切实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同等义务教育政策。
——加强学校财务规范管理。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强化重大建设项目和经费使用全过程的审计,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建立并不断完善教育经费基础信息库,提升经费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考评。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
——推进依法办学。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高度出发,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招生考试、招标采购行为,重视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强化正面引导,发挥不同层面、不同岗位典型的引领和导向作用,重点在教育宣传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学习培训上下功夫,树立教育良好形象。规范行政执法,继续开展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办学质量综合评估和年检,严格实行幼儿园登记注册制度和年检制度,促进民办教育机构规范办学;加大对重大民生问题的执法力度,重点开展乱收费、非法办班等方面整治,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师生员工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强化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各类安全防护演练,妥善处置各种事端,确保校园和师生安全。
——完善教育督导制度。探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细化内容指标,确定考核标准,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供科学指导。积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评价的等方式,逐步推进教育工作管办评分离。建立重大决策咨询制度,制定和实施重要教育政策时,要听取学校、教师和社会各界人士意见,重要政策和重大事项要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开。通过委托社情民意调查机构或聘请教育监督员等形式,开展教育领域热点、难点问题满意度调查。完善督学责任区制度,创新责任督学挂牌督导的形式和内容,严格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和限期整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