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荣成>荣成民俗

民间音乐

时间:2014年04月01日 16:50 来源:博物馆 浏览次数:

小 调

    荣成的民歌,大都是表现青年妇女艾怨情绪的小调儿,适合一人独自演唱。因此,多数妇女做针线时,坐在炕上,依着窗台低声吟唱。唱词可以随心所欲,现编现唱,以抒发自己的感情,但曲调不变。   

    出现这种情况也不足怪,过去妇女在婚姻上不能自主,找到一个情人又属于变心郎,怎能叫她不怨不恨!这种怨恨又是不可告人的,只能对空低声长叹。不过,民间小调,根据人物的年龄,反映她们的强烈个性。如《老雕将(娶)媳妇》的主人公是死了丈夫的寡妇,再嫁后理直气壮地告诉丈夫,既然你说老婆就应该养活她.   

    当然,民间小调也不全是表现妇女情绪和要求的,有些却以家庭伦理为主题,劝人为善的.由此可见民歌的功能也不仅仅是抒发个人情绪的,也可以通过歌唱达到教育的目的。大概这就叫“寓教于乐”吧!   

民间器乐

    荣成民间器乐的演奏形式,多为一族一村组成的“鼓手班”,俗称张家班、李家班或留村班、章村班。这些“鼓手班”,都是半职业性的,平时在家耕种土地,遇有红白喜事则受雇前去作乐。由于过去没有乐谱,因此,吹鼓手们大都是父子相传,祖孙相继,世世代代靠耳濡目染、口传心授一代代传承卜来。主要乐器为唢呐、笙、管、胡琴等管弦乐加上鼓锣钹镲等打击乐。大杆、三眼枪等辅助乐器只用于烘托气氛。从现存的曲目看,荣成民间器乐的曲目,大都从昆曲的曲牌中演化而来,如《罗江怨转学刀赴会》、《山坡羊》、《四字调》等。另一部分则可能从东北三省的地方剧种曲牌中转化而来,如《关东腔》、《关西腔》等。除了民间鼓手班外,明清时期境内有大量道观,而道教器乐的特色又十分鲜明,从而构成荣成民间器乐的两种风格。道教器乐以管乐为主,如管、笙、笛、箫及磬、碰钟儿等,曲调委婉、悠长。无论是“鼓手班”,还是道家的器乐班,他们所演奏的曲目适应范围很广,同一支曲目,在不同的场合,甚至性质完全相反的场合均可演奏,如《四字调》。《四字调》本是结婚演奏的曲目,可年过享寿人的葬事又必须用这支曲子,谓之“喜丧”。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婚丧礼俗的改革,荣成民间器乐演奏机会逐渐减少,致使这门艺术陷入消亡的境地,虽经文化部门的救性发掘,荣成民间器乐曲目仅存:

    罗江怨转单刀赴会

    罗江怨

    山坡羊

    关东腔

    关西腔

    四字调

    万民欢

    小开门

    一枝花

    大闪门

    土换轴

    得胜歌

    快板、万家乐

后二种存目而无曲.   

渔民号子

    荣成海岸线曲折绵长,水域辽阔,沿海渔民自古便以打鱼为生。常年的海上生活,养成了他们朴实豪放、粗犷坦率的性格,加上过去生产工具的落后,需要多人共同付出繁重的体力劳动,从而产生了把分散力量造成合力的号子。这在以个体、小农经济分散劳动的时代,是一种进步,是一种实行集体生产的宣言。因此,渔民号子也就代表了集体劳动的开始。渔民号子强调实用,曲调结构短小有力。艺术形象单纯集中,表现方法直接朴实,充分体现了渔民豪放、乐观和战天斗海的精神风貌。荣成渔民号子,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节奏非常强烈的,渔民称之为“拼命号子”。海上生产,有时会突遇风暴,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号子就是命令,是组织协调动作的指挥,此时的号子有震天撼地的气势。曲调坚定,一气呵成,气息急促,触目惊心。   

    拼命号子不仅在暴风雨或逆风逆流时使用,在紧张、繁重、时态急促的劳动中也使用。如打橛。两只舢板并连,中间留出二尺宽的空隙,将50米长的橛杆竖起,二十多人搂抱着,将橛杆底下的木橛一下打人海底。这种劳动不能犹豫,必须一下打进。一次打不进则将橛绳割断,木橛作废。而且只能在平流进行,它所使用的号子,紧张得几乎使人透不过气来。  

    自由号子,在一般情况下,劳动强度不那么激烈,允许一定的间歇,从而出现了弱调调式。   

蹬船号子表现渔民又一种劳动形式。过去,为了防风将船漂走,收山回来,大都将船抬上沙滩,出海再抬下去,由于沙滩松软使不上劲,人们便背抵沙滩,脚蹬船帮底部,将船蹬下海去,从而产生厂4/4拍的蹬船号子。

    在自由号子中,比较独特的是拉网号子,也叫上网号子。它可急可缓,介于拼命号子与自由号子之间。遇到风暴时号子激烈紧张,风和日丽时则又舒缓自然。

    第三种是抒情号子,渔民称之为“歌唱号子”。这种号子由于劳动强度的变化,给渔民号子的音乐表现带来直接影响。领与合交替进行,增进了感情的交流。而且它采用了号子中少有的3/4拍,旋律优美,多用于收港时用。收港时,迎着晚霞,满载而归,一支大橹悠然摇动,配上这种号子,充分体现渔民丰收的喜悦。   

    渔民号子既是劳动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当生产力提高到一定水平,机械劳动代替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渔民号子便失去它依附的条件而走向消亡。

民间锣鼓

    在荣成民间打击乐中,民间锣鼓占据着重要位置,使用频率最高,凡喜庆和节日,人们总愿敲锣打鼓以示庆祝。荣成锣鼓由鼓、钹(俗称七钹)、大钹 (旧称大顶)、锣、小镲、旋锣组成。七钹,直径同大钹,外沿很薄,中间突起成半球,正中有孔,但不系彩带,拍击时要捻动球装使其转动,常常用作指挥乐器。大钹比七钹厚,中间突起如丘状,拴彩带,声音浑厚,拍击时并不转动。由于村村都有锣鼓,所以村村都有自己的锣鼓点,虽然名字都叫“三步搁”,但旋律、节奏多有差异,职业的不同,又使荣成锣鼓在表现情绪上差异很大。农民锣鼓多在闲时节敲打,锣鼓清脆、高亢,节奏强烈,充满了丰收的喜悦。渔民锣鼓多在出海前,尤其是海市前演奏。未来充满着未知数,主观意志和客观现实的严重对立,使渔家锣鼓十分深沉、舒缓,甚至有些苍凉,演奏中休止符的使用,使人感到对未来充满许多悬念。1978年,石岛文化站站长宋立于将不适合于现代生产方式和欣赏习惯的渔家锣鼓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去掉过去锣鼓中沉闷、苍凉的成分,增强雄壮豪放的气势,主要表现渔民同大自然斗争坚定不移、敢打必胜的信念。因此,他去掉旋锣和小镲,并把单独演奏变成集体演奏。它的曲调严谨,节奏明快,给人以催人奋进的感觉,得到各级领导和观众的高度评价,并定名为石岛锣鼓。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