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一。本管农业,有“雨利百谷”之 说,故称谷雨。由于荣成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鱼虾的回游规律所致,每到这一天,鱼虾便回游到荣成近海,一年一度的大海市正式开始,俗话叫“谷雨百鱼上岸”。
早年间,捕鱼工具控制在渔行手里,渔民受雇于渔行,因为谷雨的第二天要出海拴网,所以渔行便在谷雨这天举行祭船、祭海、祭海神娘娘、犒劳渔民的活动,—来祈祷平安、丰收,二来笼络渔行和渔民之间的感情.使渔民尽力为渔行卖命,由此,久而久之,演变成渔民的传统节日。
节前,渔行提供带皮蜕毛、用腔血抹红的肥猪一口,饽饽十个,营口高梁烧一缸,香纸鞭炮一宗。祭祀时,以渔行所辖渔民为单位,摆好供品,焚香鸣鞭,面海跪祭。祭毕,在沙滩上铺上门板,渔行老板及渔民席地而坐,共食祭余。大碗酒、大碗肉,划拳猜令,直喝得天昏地暗。与渔行的心态相反,渔民母亲们、妻子们的心态却相当沉重和宽容。她们希望自己的儿子或丈夫能平安无事,更希望肩负一家人生活的儿子和丈夫们,不要为—家人生活而拼命。所以,在祭海临走时,母亲或妻子会默默无言地,将一个白面捏就并已蒸熟的小兔儿揣进儿子或丈夫怀里,然后送出门去。这只小兔,倾注了母亲、妻子们全部的爱、全部的关怀。它的潜台词是:打不着鱼没关系,不用生气,咱怀里不揣着小兔吗?海里不给吃的,咱山上找去,只盼你平安归来。由此可见渔家妇女的博大胸怀。
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之后,渔民们组织起来,办起了互助组、合作社,渔行失去了支配地位,祭海、祭海神娘娘的习俗一度消失,但祭船聚餐的活动,却有增无减,使节日的气氛更加浓烈。到了谷雨这天,渔民以生产队为单位,早早来到窝棚——堆放和修补船网工具的仓库,集齐后一同登船,燃鞭张彩,把酒临风,其乐无穷,谷雨节从此变成渔民自己真正的节日,具气氛不亚于传统的春节。改革开放以后,富裕起来的渔民将新文化、新观念、新思想渗透到谷雨节中,使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发展,具有现代海文化内容的娱乐活动逐年增加,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为顺应广大渔民的心愿,荣成市人民政府自1991年起在谷雨节期间举办渔民节,1992年根据形势发展和中外来宾建议,改为荣成国际渔民节。后因沿海气温较低,不便游客海上游乐,将渔民节会期改在七月下旬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