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叫中元节,是三大鬼节之一,荣成农村以祭祀祖先为上。午饭前,家人携带祭品上坟祭祖。荣成的祭品,除香纸必备外,一般四碗菜、一壶酒、十个大饽饽。祭祉回来,兄弟间必聚餐,共食祭余,以悼念先人,重申手足之情。但在航海业和渔业生产相对集中的地方,如石岛镇除白天祭祖外,夜晚还要举行盂兰盆会,俗称“放海灯”。
盂兰盆会起源于佛教,本是佛教徒追荐先祖所举行的佛教仪式。据《盂兰盆经》说,目连的母亲生前不遵佛戒,任意挥霍非为,死后坠入饿鬼道中,食物入门即化为烈火。目连求救于佛,为母超渡。佛为他念《盂兰盆经》,并令他在僧众夏季安居终了之月,备百味饮食,供奉十方僧众方可解脱。过去有出京戏叫《目连救母》或《油流城》讲的就是这个故事。后来,逐步演变成放海灯,祭祀无主的野鬼游魂和意外溺水而亡者,使他们也能享到。人间烟火。石岛的盂兰盆会是非常隆重的。石岛多船行业和栈房业,盂兰盆会便由商会出面,向船行、栈房及其他行业的商家集资筹办。放海灯前,于宽敞处设巨形香案,摆放祭品,焚香烧纸,并请僧道两众筑台诵经作法,超渡无主孤魂。僧道两众一边诵经作法,一边向台下抛施舍——即预先蒸好的小馒头。大人孩子见此一拥而上,据说这是佛赐的,吃了能祛病消灾。入夜,由扎制的巨鬼开道,僧道两众先行,人们紧随其后,在低沉、苍凉的锣鼓声中聚集海边放焰口、抛施舍。此时的施舍是各商家自愿制作的小馍馍、米饭,用笸箩筐盛着,向海中抛撒。焰口,就是土制的礼花,由铁屑、木炭和火花药制成,俗称泥墩子。在放焰口的同时,人们将自制的各式灯笼点燃,下面托一木板,放进海里。渔民家属特别重视放海灯。如有溺水而亡的亲人,定用木板制成船形灯并注明“供x x使用”,放进海里。此时,海面上灯火一片,随浪起伏,非常壮观。但人们的心态却又十分复杂,既希望自己的灯漂得远,照得亮,为远处的野鬼游魂做伴,又希望自己的早早沉没,沉没的灯说明那个亡魂得到拯救,转世投胎去了。
七月十五的饮食,主要是饽饽——实的、菜的、糕的;晚上多吃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