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荣成>荣成民俗

服饰民俗

时间:2014年04月01日 16:09 来源:博物馆 浏览次数:
发 型
    婴儿  清时,荣成习惯给男婴留“耍旋”,俗称“勃线”,遮住孩子的囟门,俗称“四眉顶子”。留到六七岁上学时剃去,或改留发辫。女婴则留全发,扎小辫,大时改抓髻。
    男子  清代一律留发辫。男子的发辫和女性的发辫不同,男子沿耳际向上向前全部剃光,仅留后脑勺那部分,像一只葫芦瓢扣在脑后,所以,辫子很细,俗称猪尾巴小辫儿。有钱或有身份的读书人,往往用黑丝同头发一起编成粗辫子,以为美观。民国成立,推行剃发剪辫子,农村青壮年人都剃光头,但有些老人仍留着辫子,不肯剪去。50年代后期,农村青年开始留发,发式多为分头,少部分留平头,俗称锄板子头。
    女子  自清代以来通行发式是辫子。女孩先留小辫儿,六七岁后改梳抓髻,即将两条小辫在两耳上方盘成圆型发髻,显得聪明伶俐、活泼可爱,长到十五六岁,就成大闺女了,改梳一条长辫垂在背后,从此就要注意言谈举止。结婚开始“挽纂”,“纂’’和辫子成为女子出嫁与否的标志。所谓挽纂,就是把辫子散开,先用头绳在脑后贴紧发根将所有头发拢到后面扎紧。然后,左手在脑后扩着,右手缠发,缠成一个圆髻,荣成叫“纂”,而缠髻的整个过程叫“挽纂”或“盘纂”。纂盘好以后,先用簪子从头绳的右面插到左面,把纂固定住,再用发网把纂罩好,并在发根处扎紧,发网罩好后,用头钗——一根略长的银千儿.上端镶着红的或绿的玻璃饰物,下端很尖——从纂上三分之二处向下直插至头绳结扣处,与簪相交.再用四根头叉儿,在钗的上下两边相向斜插,挽纂便告结束。簪、钗、叉大多是银质的,簪和钗都镶饰物。叉则是一根长银丝折叠过来,两腿相平。贫苦人家也有用软铁丝自己弯的。头绳,姑娘、媳妇家里没有丧事的用红的,服孝期间用素色的,老年妇女则用蓝的或黑的。抗日战争以前,比较时髦的年轻妇女有的把长发剪至垂肩,再用电木做的发卡子向上卷起,于脑后形成一个扁髻,,头发卡子有蝴蝶式、有元宝式的,是个长约二寸、高一寸半的凸形饰物。但这种头式仅限于已婚妇女,闺女家绝不使用。抗日战争时期,为适应战争环境,中年妇女以下多剪短发,与耳垂齐,俗称“二毛子”。建国以前,年轻媳妇有搽粉的,只限走亲戚时。闺女一般不搽。年轻媳妇很少用胭脂。农村妇女用头油的很少,大都用榆树内皮或皂角仁泡水抹头。清代及民初,凡娶过儿媳妇的公公,最迟不得超过儿媳生第一胎,不管年纪多大,必须蓄须示老,否则会被人议论。
帽子、头饰
    瓜皮帽  又叫“西瓜皮帽”、六块瓦帽,这是沿袭明代六合帽而成的帽式。帽做瓜棱形圆顶,年轻人用红绒结为顶饰,中年人及服丧期内则用黑色琉璃球做顶饰,这种帽子在清代及民初多为一些有身份的人,如商人、学子、农村的富户人家所戴。平民百姓只在喜庆的日子或走重要亲戚,短时戴用。
    毡帽  又称毡帽头、帽头,这是荣成历史上最常使用的帽式,它经济实惠,深受人们欢迎。毡帽双层,扯直成椭圆形,将—端塞进即成半圆形。由于它是双层,可任人剪出不同形状。一是将外层剪成前后留舌、两边留耳的式样,剪门用黑布或蓝布沿边。平时折上去,冷天将两耳放下护住耳朵,后舌掩住脖颈。雪天将前舌放下,防雪迷眼。这是农民广泛采用的式样。二是将外层向前拉,从顶部剪开,沿帽后缘留出高二寸的折褶,再从两边向前剪,折褶越向前剪越窄,在帽前部形成帽檐,这是荣成渔民最喜欢的式样。
    风帽  因其与神像上观音大师所戴之帽相似,所以又叫观音兜儿,多为老年人外出遮风蔽寒所用。
    秋帽  清代官方制式帽,黑色圆顶挽边。帽顶中间有顶子,顶子下压红缨向四周散开,又称红缨帽,清代及民初男子结婚时戴。因结婚俗称“小登科”,如同中秀才一样,但过时绝不能戴此帽。
    虎头帽  为小儿所戴,盔形,帽顶左右两端各缝一只圆耳,正中绣一王字,两旁绣上各种花色。帽前沿镶有多种银质饰物,最常见的是五尊佛像。
    三块瓦帽  足民国年间农村儿童最为流行的帽式,类似棉军帽,但皮毛各不相连,以毡或布为面,里嵌棉花,前面及左右各具长耳,上缀皮毛.恰似三块瓦片伏在帽卜,故称“三块瓦帽”,平时,将左右长耳系于帽顶,冷天放下掩耳防寒。后来在抗日战争中。军人和政府工作人员改三块瓦帽为棉军帽,去掉前瓦,改成硬帽檐,保留两耳,但不用皮毛,而絮棉花以御寒。
    礼帽  民国时代的帽式,乡绅、商人及知识分子多戴礼帽,配以长衫,并将长衫袖口连同里面的白色布褂袖口一起挽起,以为时髦。
    眼前喜帽  学生帽。民国年问,特别是实行童子军制的学校普遍流行的学生帽式。圆形软胎,黑色,黑漆布或黑皮帽檐。帽檐左右置铜钮扣,固定黑皮帽带,因帽檐遮阳保护眼睛,俗称“眼前喜帽”。
    橹头梗帽  俗称“老头乐”,圆筒形,眼部开长方形孔以视物,余皆无孔,多为绒线织成。平时卷起,冷天放下掩住脸及颈部,颇可御寒。此帽民初兴起一阵,70年代义风光一时.此后便小甚流行。
    军便帽  为建国后最为流行,适合各个阶层人士的帽式之一。它是由军便帽染变成不同颜色而成,式样没有变化。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全普通百姓都戴此帽。
    鸭舌帽  鸭舌帽以前流行不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的解放,人们厌恶千篇一律的军便帽,取而代之是鸭舌帽及其变体的流行。较多见的是呢绒制及绒线制的两种。
老婆帽  以黑平绒为料做成的软帽,类似无檐女军便帽,帽前部正中镶绿、蓝色帽珠,为老年——特别是脱发老年妇女冬季必备的帽式。70年代后期,人们用毛线、绒线编织,亦为老年妇女所喜用。后来,青年妇女将其改造成围巾与帽相结合的帽式。戴时将两条护耳绕颈在胸前打结,非常俏丽、活泼。
   耳捂儿  又叫耳扣儿。荣成耳捂儿有两种,大多数用山兔皮做成圆圈形,用一绳相连,套在耳朵上,用以御寒。另一种多为富庶人家的年轻人所为。布制,沿耳轮做成上宽下窄之形状,上部兜形正好套在上耳轮上。多为黑色,绣花,以丝绦为系。
    围脖  又称围巾。就荣成习俗而论,围脖与围巾还是有所区别,长而厚重、用于御寒者称围脖,多为毛线编结,围时取正中自百会而下至颈部,再左右缠绕,一端搭在胸前,一端垂于背后。20~50年代,知识分子多以此装。围巾窄薄而短,机织、棉、毛均有,围巾的作用似乎不在御寒,而是青年男女的装饰品,穿长短大衣时多用它护住领子。
    头巾  方形,棉线机织,50年代以后成为农村妇女的劳保用品,因而非常流行。50年代农业合作化后,妇女成为生产战线的主力军,头巾不仅能避免弄脏头发,也能防晒,所以深得妇女喜爱。渔家妇女为防海风、防日晒,即使夏季亦着头巾,额前的遮檐较农家妇女为长,中午时分,遮檐的阴影仍能掩及唇部。
草帽  用以遮阳与防雨,并非正式装束。荣成农村所用多为高粱秸编结的圆形尖顶式草帽,俗称“沙鳖窝”。另一种是尖顶六角形,以苇篾或竹篾编结,非当地所产。另外,以细灯草或金银丝草编结的礼帽,为城镇商人及富庶人家夏季正式着装。
上  装
    长袍  又称大褂、长衫,有单有棉。但棉长袍必须外罩长衫,这是清末民初荣成的主要装束之一,多为生意人、教员、医生等自由职业者及农村富裕人家之日常着装。农民如遇喜庆等重要宴请亦穿着以示郑重。长袍皆右开大襟,布盘钮扣,开叉及手,下垂中指末端。普通人家以细布俗称竹布为料,富庶人家则以绸缎为料,以缎面团花最为讲究。妇女之长衫,则称旗袍,与男性长衫大同小异。
    马褂  清朝习俗,在长衫之外加穿马褂,所以称衣着整齐者曰“长袍马褂”。马褂比外衣为短,仅及脐部,荣成通行青色团花对襟。大襟右开镶边仅在城镇中偶见。民国成立推行改装,但长袍马褂在境内流行至30年代后期。
    衫  清代谓小褂曰衫、单衫,即俗称的小褂、褂子。由于它穿着简便,不影响操作,为各个阶层都能接受,是流行时间最长的服饰式样之—。清代多用大襟,民国期间多用对襟,显得十分干练。大襟小褂,长可及膝,多用月白色。对襟小褂青蓝黑紫白为主要颜色,白色既可做衬衣,夏季又可做外衣,杂色则为春秋时穿着。对襟小褂前襟各制一外衣袋,俗称“布兜儿”,其后又在左胸加一小衣袋,以插自来水笔等贴身要物。白色小褂做衬衣时,均将衣袖挽在杂色衣袖之上,俗称白袖口,显得洁净、卫生。女用衫,右开大襟,清时衣长及膝,高领、宽袖,领、襟及袖口沿丝织绦子镶边,俗称“压托巾”,宽约三寸十。民国以后,褂子的身长渐短,窄袖,小镶边。女用衫叫单可夹。
    夹袄  形如小褂,—表—里,大襟、对襟以单衫为依据,为春秋季节常用上装。50年代“春秋衣”流行,夹袄渐被淘汰。但渔民所穿的夹袄却依然保留下来。渔民的夹袄不限一表一里,而且无所谓表里,它或用新布或用旧布,先裁成夹袄的底本,比一般的衣服宽大,然后在底本上增加布层,像农村妇女纳袜底似的,粗线密针,反复缝纳,形成非常厚实、坚挺的夹袄。出海时,光身穿着,不系扣,两襟对叠,用棕绳扎紧,留出活扣儿。这种夹袄既御寒,又遮风挡雨,危急时抽动活扣儿,夹袄因为坚挺可立即被水脱去,不致缠住身子,以利逃生,
    棉袄  有大襟及对襟之分。大襟棉袄在老年男性及女性中流行,惟宽窄长短有别。老年男性穿棉袄时,愿以长布带扎腰,俗称扎腰布带,将烟袋、烟袋荷包、火镰火管等插在腰带上。对襟棉袄长及臀部,俗称“撅腚棉袄”,多为中青年男性穿着。凡棉袄均在表里之间絮以棉花,富庶人家亦有絮绵子的,再用针缝,将棉花固定。同叫,因棉衣不便拆洗,因此不
做外衣,多在棉袄外加罩单衫,以便洗涤。
   衬衣  建国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西装衬衫流人农村,深受青年人的喜爱,当时称之为,“挽傻子”。虽谓衬衫,但舍不得衬,多做夏季正式着装。其后,又流入小翻领短袖衫,称之为港衫。
    中山装  抗日战争期间政府工作人员及部队指战员多着中山装,中山装遂在境内流行,至50年代成为境内主要服式。后来,军便服的兴起,取代了中山装在境内的统治地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几乎人人均着军便服。这两种服式的区别在于中山装明兜、可体;军便服暗兜,即俗称“抠兜儿”,宽松,穿着舒适。
    兜兜  又称兜肚,双层,棱形,上端靠脖颈处将棱形上角剪成圆弧形,沿寸许黑边,左右缝系带以便系扎。下端剪成椭圆形,靠近脐部处缝缀白色绣花月牙形兜袋,中间棱形的角拴系带。穿着时,先将上端左右系带于颈后打结,再将中间系带扯于背后打结。婴儿用此,主要护肚子,以免腹部受寒、年轻妇女用此,即称抹胸,为以前青年妇女贴身内衣,制作比婴儿的兜肚还要讲究,形制相同,惟因自己使用,缝绣格外当心。兜面常绣“金鱼荷花”、“喜上梅梢”、“鸳鸯戏水”等吉祥、避邪之图样,又多爱情、幸福之主题,寄托着她们的理想与希望。
    棉兜  兜一表一里,中间絮棉,颜色或黑或蓝,不甚讲究,用于老年有肠胃病的人护腹防寒。另外,老年人用以护腹防寒的还有围腰,约尺宽的棉制腰带,—端设系带,围扎在腹部,用系带扎紧。
    坎肩  为秋深及初冬时节穿用,分夹、棉二种。清代,妇女在秋凉时加于外衣之坎肩,长可及膝,后来身长逐渐改短,仅及臀部。荣成的坎肩无论婴儿或成人皆做外衣,秋深加着于外衣之上,劳动时胳膊不受影响,是秋深冬初常穿的服式之一。另有一种云肩,30年代以前在境内流行。莲花形,结线为缨络,四周垂流苏,多用于新妇结婚及青年妇女走亲戚(俗称走道)时披在肩上,在脖前系扣儿,既美观。又防发髻头油污染上衣。
    背心  又称汗褶儿。在棉线机织品流行前均为布制,对襟。有一种如同没有袖子的对襟小褂。另一种则在两肋间用三根布条连结后身与前襟。这两种背心.农民很少穿着,天热时均赤膊,无需背心,只在赶集或走道时偶尔用之,
    短大衣  又称小大衣、骚褡子,布制或粗呢制作。荣成农民清末民初多闯崴子和朝鲜,带回粗呢制作的长达膝部的短大衣,俗称骚褡子,在境内流行,建国后,棉布制的半身人衣在境内流行,青年男女人人一件,多以栽绒为领,斜兜。
卫生衣  民国时期在境内流行的—种绒衣,胸前开口,三扣。两袖,套头穿着,非常受老年男性的欢迎。
军大衣  军大衣很早就在城镇富商中流行,呢质、皮领。农村中很少穿着。50年代后期,农村始有仿制军大衣缝制者,多改黄色为蓝、黑、灰色。进入60年代中期,农村中青年几乎人有一件,成为冬季必备的服式之一。
下  装
    裤  分单、夹、棉三种。荣成男女裤子式样相同,均为宽裆、镶腰,穿着需要裤腰向一侧折抿,所以又称“抿裆裤子”或“扭裆裤子”。裤身多为青蓝,腰为白色,惟清代女裤裤脚处多用丝织绦子镶边:
    套裤  上口前尖后短而敞,类似棉制服的两只袖子,在的尖处设带,以便拴在腰带上,穿着露出臀部,为过去贫苦人家之冬装。
    短裤  分两种,外穿者裤腿较长,为男子夏季着装,俗称“裤衩”或“大裤衩”。而裤腿短者为内衣,称“裤头”或“三角裤头”。农村新婚男女喜着红裤头,而老年人则多用白色。
    开裆裤  儿童穿着,裆部前后开口,背带,大小便十分方便。俗称不甚懂事者为:“还穿开裆裤哪!”五六岁后不再穿着,改穿成人式样的裤子,俗称“搿裆”。
皮裤  农村很少穿用,海上渔民冬季出海时必穿皮裤,而小狗皮皮裤为上品。   
裙  裙子,清代妇女重要服式。六幅,前后两幅较宽,两侧四幅略窄,绣花、镶边,结婚时新娘及青年妇女赴重要宴请时必须穿着。
    围裙  工匠及家庭主妇必备,单幅,有护胸和无扩胸两种。铁匠多用帆布带护胸做围裙。屠户及渔民系带护胸的油布围裙。这种围裙多用白细布加桐汕油成黄色,不透水。厨师及家庭主妇所用则不带扩胸,男用白色,家庭主妇多用蓝色。
    裤带  又称腰带。新婚男女多用红布撕成。一般人则随意,只要能系住裤子就行,农村多用旧布条俗称“铺衬郎当”当裤带。线绳亦可,惟忌草绳和麻绳。草绳是穷的标志,家道没落俗称“扎草绳”了。麻绳则属孝服,不吉利。
    腿带儿  冬天气温下降,人们多把裤腿用带子扎紧。腿带于有两种,一种是丝或棉纱机织,黑色宽约二寸的长条形带子,妇女及老年人常年使用,在踝骨处扎起。另—种为中青年男性所专用,大多是情人或妻子所赠,以蓝、黑细布长条双层勾成,俗称缲腿带儿,宽约指半,长二尺。40年代后期被淘汰。
鞋  袜
    布鞋  又称单鞋,有布底和皮底之分。布底系用碎布打成袼褙,铰出鞋底的式样,再用麻绳纳起来,约厚1厘米,缝上鞋帮后,称为“十层底鞋”。帮正上,多青色。儿童穿着则在鞋头处打上皮或线绦的护头。皮底,到集上割一条用当地土法熏制的猪皮为底,宽约四寸,长二尺有余,能裁出两只鞋底和厚跟儿。帮由家庭主妇自制。猪皮柔软,帮多反上。土法熏制的猪皮,干时耐穿,遇水则涨,涨后很难缩回,令人讨厌。所以,农民多穿自制的布底鞋。民国年间,用化学方法制作的猪皮,两面红色,中间监色,时称“发蓝底”,但价格稍贵。农民多在结婚时割双鞋底,配以青色直贡呢帮,这是农村中最讲究的鞋。教员们常年穿此鞋,从而又能从穿鞋上区分出其职业。
    牛鼻子鞋  这是农村中流行的成品鞋,帮正上,厚布底,鞋帮下部用粗线纳过,鞋头用黑皮做双梁儿,帮面成梯形,结实耐用。农村中老年人喜欢,而年轻人嫌其不美观,很少穿着。
绣花鞋  为妇女专用鞋;过去以脚小为美,妇女多缠足,其鞋亦小,后跟处加木底子,使脚尖与脚跟能同时着地才能平稳。鞋帮两侧自前至后刺绣极其精美。妇女放足后,仍然喜在圆口布鞋的鞋头绣上各色花样。40年代后期逐渐淘汰。   
虎头鞋  童鞋,以彩色布料做鞋帮,绣虎头虎尾,粗线纳软底,为儿童必备的鞋子:特别是过第一个生日时,姨母必须赠送虎头鞋,即俗称:“姑的帽子姨的鞋。”   
绑子  用腌制的猪皮缝制,毛面朝外以防滑,多为冬天穿着,穿时里面塞满干草,用绑带扎紧。沿海农民冬天赶海、出粪多穿着绑子,脚不冷,不渍水,也是渔民早先冬季着装之一。不用时,两只系在—起,挂在背阴处晾干;用时加水泡软即可。
    靴子  长期在农村流行的鞋式之—,为冬季必备。布褙纳底,绒或布面,鞋帮两片,鞋前鞋后各夹软皮为眉,故称“夹眉靴子”。这种靴子既暖和又易于制作,至今仍在农村中流行。
    毡窝  清末多用白色厚毡依模做成,黑缎沿口,车轱辘皮镶底。买回后,自己用黑色软猪皮镶裹鞋头鞋尾及鞋帮下部,从而耐穿。后来,白色渐被淘汰,代之以棕色。
    胶皮乌拉  为荣成山区农民60年代所发明。用汽车内胎为帮,外胎为底,呈圆口布鞋的式样,胶和而成,坚固耐用.泥水下得去,故戏称为“水陆坦克”。
    鞋垫儿  依鞋内衬之尺寸做成,垫在鞋底上面,用以纳汗。农村妇女多绣花其上,极其精致,以炫耀其技艺,也为赠送情人之礼物,寓意深远。即不管远行千里,针针线线拴住情郎之腿,可见共用心良苦。
    鞋拔子  铜制,上窄下宽,用以提鞋,免得将鞋后帮踩平扯烂。
    袜子  在抗日战争以前,荣成地面除石岛、俚岛、城厢、崖头等集镇外,农村仍用白布缝制。先纳袜底,再上帮儿。帮两片,类似靴子,缝合后上在袜底卜,帮两层。后来机织线袜流入境内,深受欢迎,俗称“洋袜子”。为使“洋袜子”坚固,头回后,人都从袜底正中剪开,挽向袜体,再纳上好的袜底。并另设袜子板,以便撑开袜身便于缝补。
    包脚布  并非妇女裹脚用的长条裹脚布,而是男用方形白布,用以御寒。用时,将方形白布斜放,先将脚尖包好,再将两边的布角搭在脚面上后面的一角贴在脚跟上,套卜袜子即可。此为冬季无棉鞋的农民正式着装。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