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荣成>荣成民俗

交通工具

时间:2014年04月01日 16:02 来源:博物馆 浏览次数:
牲 畜
    早年间最普遍的代步工具当属牲畜,如马、骡、驴等,其中毛驴最为常见。毛驴食量小,性情温顺,为农家主要役畜,不仅可以耕地、推磨,更适合骑乘。妇女走亲戚,多骑毛驴。两边的驮篓既可放包袱,又可坐孩子,所以俗称婴儿走姥姥家为坐驮篓。另有一种粉鼻粉眼粉蹄的小黑驴,俗称走驴,更为富裕人家所养,专作驮畜。每逢出门远行,总是将小黑驴刷刷干净,戴上铜铃铛,铺上背套,骑上赶路。除了骑乘之外,也是驮运物资的主要工具,清代和民国年间,石岛、崖头、俚岛、城厢等大集镇物资的集散,主要靠牲畜驮运。因此,牲畜驮运形成一种职业,即“赶脚的”,是过去被人看不起、惹小起的“车船店脚衙”五种职业之一。赶脚的人,不一定只赶一头牲口,有时可赶两头。当时石岛和车脚河之间隔座小山,上下非常累人,无论进石岛,还是出石岛,都要在车脚河那里歇歇牲口,喘口气,久而久之,这里便开设了骡店、饭铺等,渐渐成了现在的北车村。村名也成车脚河了。
独轮车
    俗称吱吱牛。这种车是用硬木做成,如槐、柞等木料,车把和载重的车盘连为一体。车盘下安装硬木车轮,十分笨重,但载重量很大,如运石条一次可达几百斤。一人在后肩搭车绊,手握车把掌握方向,前面几人掌绳拽拉,车轮不堪负荷地发出吱牛吱牛的响声,因而俗称“吱吱牛”。
大  车
    农家的运输工具都是兼做他用的,尤论驮畜也好,大车也罢,都是农用工具,必要时则改做交通工具。大车拉货物时同农用一样,敞着车箱;拉人旅行时,则在车上临时搭上席棚,如新婚走亲戚,则在席上加红毡毯。如是富户——如上埠头地主家则备专门用于旅行的大车,车上装有木制车棚,油成黑色,左右及后面有车窗,可以望远。车前为门,挂蓝布带堂号的门帘。这种车俗称轿车,为有钱人家所专用。
迎  送
    家人或亲朋外出,必须先翻皇历,选择适合远行的古日,或请人掐算大安的日子.以期旅途平安。荣成北部走京闯卫、南部闯崴子和仁川谋生的人很多,到这些地方去的人,行前必须遍辞亲友,并询有事无事,带信带物等事项,以尽乡党之谊。送行的时候,一般吃饺子,即俗称“送行饺子接风面”。行人外出自称“出门儿”,别人则谓之“出外”。对于农村来说,不论走京闯卫挑水也罢,还是闯仁川种菜也罢,“出外”总是能换来人们的敬佩与羡慕,送客,一般送出村外即可。过去讲究送到看不见影儿才能回来,实际谁也送不到这种程度。所谓看不见影儿,就是三送三辞,第三次辞行时,客人—揖称谢,然后返身不再回头。送行人见客人不再扭头张望,也就不送。如果村人出外归来,族人都要去探望,并携带鸡蛋等礼物。归来者则以毛巾、香皂等答谢。第二天早饭后,归来者得拜望族中长者,并携带小礼品,感谢外出期间长者对家中的看顾。如果在外为官者,回来则要分银两或银元,如果不能遍送村邻,起码要分遍九族,一来与族人共同分享荣耀,二来防备以后出事株连族人,使族人无话可说。
邮  寄
    光绪末年境内设两处大清邮局,即荣成县邮局和石岛邮政局,下设信柜四处,后增至七处,寄信则以信柜的集镇为中心,标明具体地址的方位。如柳树集东荷花池、柳树集北崮山前等,因为柳树集是信柜的所在地。再如崖头集南大迟家村、崖头集西郭家庄村等。就因信柜设在崖头。以信柜所在地为中心标明收信或寄信人具体地址的做法,一致延续到抗日战争初期抗日民主政府战时邮政成立之时。
捎  带

    乡村习惯,但凡有人能捎带的信、物,总要托人捎带,而不愿到邮局,似乎在心理上能得到一些安慰。有些贵重的东西,确实不便从邮局邮寄,捎带便成为惟一可行的方法。荣成去国外谋生的人很多,他们在国外赚到的钱带回国内不能花,而路上又不安全,所以他们大都将几年的积蓄换成金子,或小宝,或小条。荣成到这些地方办货的人及帆船很多,他们便通过商人或帆船捎带回国,这种贵重的东西,捎带时是相当严肃的,大都请中间人在场。将金子交给被委托人时,取一块瓷碗碎片当场一砸两开,对接验看,无误后将硬碎片用马蔺包好,连同金子一起交给被委托人,说明几月之后到委托人家解付。委托人的这块碎片,另托他人直接送到他家里。到了约定的闩子,被委托人携带金子和碎片到委托人家中,说明来由,双方取出碎片对接,裂缝吻合后,被委托人方将金子取出,交给委托人的家属。委托人验看无误后,会同被委托人一起将碎片捣毁,捎带结束。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