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荣成>荣成民俗

亲族

时间:2012年03月19日 14:48 来源:博物馆 浏览次数:

称 谓

    姥姥门上的:母亲之父,书面语言为“外祖父”;口头语言称“姥爷”。

母亲之母,书面称“外祖母”;口头称“姥儿”、“姥姥”、“姥娘”。   

外祖之父,书面称“高外祖”,口头称“老姥爷”;外祖之母,书面称“高外祖母”,口头称“老姥儿”。

    母亲之兄弟统称为“舅”,如人多则以齿序称之大舅、二舅、三舅……舅之配偶,书面称“舅母”,口头称“舅妈”、“妗子”。

    外祖母之兄弟,称“舅老爷”,其配偶则称为“舅婆”。

    外祖母之姊妹统称“姨婆”,其配偶则称“姨爷”。

    舅父之子女,书面称“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口头则加乳名直呼其“哥”、“弟”、“姐”、“妹”。对人则称“姑舅兄弟”、“姑舅姊妹”。

    女之子女称“外孙”、“外孙子”、“外孙闺女”。舅父母则称其为“外甥”、“外甥女儿”。

    姨家门上的:母之姊妹,书面称“姨母”,口头称“姨”、“姨妈”。多则以齿序呼之,也可加名呼之,如“兰姨”、“琴姨”。姨之配偶称“姨父”。

    姨之子女书面称“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口头加乳名直呼为“哥”、“弟”、“姐”、“妹”。对人则称“两姨兄弟”、“两姨姊妹”。

    姑家门上的:父之姊妹,书面称“姑母”,口头称“姑”、“姑妈”。或加齿序、乳名呼之,如大姑、二姑,秀姑、淑姑等等。其配偶称“姑父”。

    姑母之子女,书面称“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口头称“哥”、“弟”、“姐”、“妹”,或加乳名修饰、区分。对人称“姑舅兄弟”、“姑舅姊妹”。

    丈人门上的:妻之父,书面称“岳父”、“岳丈”、“泰山”,对人称“丈人”、“老丈人”,当面称“爹”、“爸爸”、“伯”、“叔”。其配偶书面称“岳母”,对人称“丈母娘”,当面称“妈”、“婶”、“母”。

    妻之兄弟,书面称“姻兄”、“姻弟”、“内兄”、“内弟”,对人称兄为“大舅子”,称弟为“小舅子”,当面则称“哥”、“弟”。其配偶,对人统称“舅子媳妇”,当面则称“嫂”、“弟妹”,或“兄弟媳妇”。妻兄弟之子女,称“内侄”、“内侄女”。

    妻之姊妹,书面称“姨姐”、“姨妹”,对人称姐为“大姨子”,称妹为“小姨子”,当面则称“姐”、“妹”。其配偶对人称“连襟”,当面随妻称“姐夫”、“妹夫”,多则加齿序以别长幼。父母称女之夫为“女婿”,当面叫名。夫妻双方之父母互称“亲家”,对人则以“男亲家”、“女亲家”或“亲家母”、“亲家翁”区分。

    以上荣成称之为实亲,实也可能是湿,即由血缘派生出来的亲戚,还有—种毫无血缘关系的亲戚,称为干亲。干亲以双方认定为准,他人不得干涉。认干亲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怕小孩不好养,认个小孩多的妇女为干娘,使孩子好养。另一种是两家大人的关系很好,为了在感情上进一步加深,就认孩子为干儿。所以,认干娘是以孩子为主,认干儿则是以大人为主了。认干娘的仪式比较简单,干儿咬下干娘衣襟上的钮扣,形同吃过干娘的奶一样是亲生儿子。干娘则必须备下衣物给干儿做礼物。双方家长互称“亲家”,对人称“干干亲家”。所认的孩子称所认夫妻为“干爹”、“干妈”。所认大妇称所认子女为“干儿”、“干闺女”,对双方同辈则以哥、弟、姐、妹相称,当亲戚走动。

往  来

    亲戚之间的往来,荣成俗称“走亲戚”。走亲戚习俗很多,大致可分平常往来、约定往来和召集往来,平常往来和约定往来,以客为主;召集往来则客人处于被动地位,而且必须根据召集的原因,携带适当的礼品。

    平常往来  亲戚间平常往来很多,有亲戚而不时常走动不仅显得尘分,也反映这户人家“死性”。走动特别勤的是姥姥家和姑姑家、舅舅家,俗话说:“两姨亲,当辈亲,死了姨姨断了根;姑舅亲,辈辈亲,砸断骨头连着筋。”走姥姥和姑舅家不一定有事,特别是外孙、外甥、侄儿,想起来就跑一趟。下来瓜果送点瓜果,抓来鱼虾送点鱼虾,有时送棵莱、送担草都是当晚辈的心意,而且长辈不必当客人伺候,家常便饭更显得真情,如果打酒炒菜反倒见外,叫人不自在。如果有灾有病,探问安慰,则不是小孩儿所能担负的,必须由大人亲自山马以示郑重。年轻媳妇们走娘家,在平常往来中占很大比例。特别是麦后,一定要回娘家送新饽饽。以前,春天日子艰难,没有什么可口的东西孝敬父母,而夏收夏种农事极忙,顾不得走亲戚。麦收以后,恰恰是农业挂锄季节,又有了新麦,便趁此时做些新麦面食走娘家,让父母及娘家尝尝新麦饽饽,也是人之常情。

    约定往来  除平常往来之外,最为经常并有一定日期的便是约定往来。约定往来有规矩、有禁忌,如正月初三拜丈人,必须夫妇双双前往,俗称“走丈人家”。如果夫妻年事渐长,儿女成家,可遣儿女往拜外祖。至于其他节日,夫或妻或一人或遣儿女节前去送礼均可,如二月二送糕、清明送面燕儿、端午送粽子、七月七送巧果、中秋节送月饼等。如果青年媳妇回娘家送礼或者走动,那就有很多讲究,如二月二,古时以二月初一为“中和节”,“母家迎女归宁”。也就是说二月初一走娘家是一种约定,但必须当天返回。因为二月初二为惊蛰,农事起动,住过二月二就会“蹬烂娘家的囤底”,使娘家农事不利,准敢多住!即使在春节期间,新媳妇走娘家也有很多禁忌,如:“七不走,八不挪,初九走道死婆婆。过了初十拐个弯儿,走道一定死老天儿。”也就是说初七、初八、初九都不能走娘家。初十可以走,但只有一天时间。过了初十从十一至十五称之为拐弯,绝对不能走娘家,如走将危及丈夫。所以旧时,一般是正月十六走娘家,月底返回。

    亲戚间最怕的是召集往来,这种往来费时劳神,花费又大,必须送像样的礼品。召集往来不定时、不定期,多是临时通知,到时亲戚们一同前往。召集往来最典型的是婚礼和丧礼。

    婚礼往贺  婚礼举行以前,喜主遍告亲友某日其子结婚,有钱或有学问人家则用请帖的形式分送亲友。喜帖的格式很简单:

    x月x日,小儿完婚。

    敬备喜筵

恭候

台光

    眷弟x x x拜

接到通知或请帖之后,除送衣料、首饰外,还要送用红纸包的钱,名为“喜仪”、“人情”,俗称“份子”。钱多少不限,切忌单数,于婚礼之日齐集男女喜主家祝贺。喜主家则排宴招待亲朋,名曰“吃喜酒”。女家比较简单,男家越丰盛越好,乡间常常自中午吃起,直至黄昏方告结束。   

丧礼往吊  亲戚有人初死,遍报亲友名为“报丧”或“讣闻”,荣成俗称“对道”。“对道”者必须夹着白大褂子,不能穿着进村或进亲戚家,言明x x于x日x时过世,富家或学问人家则用帖子报丧,谓之“讣闻”。报丧期则名曰“齿窆”,即告殡葬日期。不过,大都“讣”“窆”同启,称之为讣告。“讣”“窆”同启的格式大体如下:

    讣告

                不孝男X X X

    痛维

    显考府君(如母则称显妣太君)享年x x岁,于本年x月x日x时寿终正寝(母则写内寝),x x等亲视合殓,停柩在堂,

                                              X  X

    昕夕不安。兹泣卜本月x日x时肃奉灵轩,安奠于村x祖茔之次,即于是日治丧候唁,忝在至戚,谨此讣告

    以下由五服以内之子孙具名。

    亲戚闻讣即携香烛纸锞、挽联挽帐等前来吊唁、祭奠,乡间民家只携香纸即可。富家则专搭祭棚候客,祭棚内陈设富丽,周列挽联、挽帐,葬日摆路祭送行。除丧期外,圆坟、过七、百日、周年等,亲戚间亦应送香纸致祭。

    除婚礼外,最具喜庆色彩的当属“看喜”和“祝寿”。“看喜”,荣成俗称“望(渎“忙”)欢喜”。生育子女三日后,差人携带用红色染红了的鸡蛋,崖头以南附有锔锔、莲子花等,崖头以北附发面饼,用红包袱包好,先去外祖家,再姑家、姨家,遍告亲友。外祖及亲戚都准备好鸡蛋、小被儿、小毯子、小孩衣裤等。最远的亲戚除鸡蛋外,也得三尺红布,再少就拿不出手了。这些物品准备好后,于新生儿出生第八日早饭后,齐集新生儿家,登门致贺。手头宽裕者,用红纸包少量钱塞进婴儿的小被里。主家则设酒饭款待。此后,新生儿“满月”、“百岁”、“周岁”,亲戚间也  宋祝贺:崖头以南重视过“满月”,崖头以北特重过“百岁”。亲生儿百岁这天,大摆宴席招待亲朋。祝寿,乡间民家很少做,即使七十整寿,也只是儿女相聚。大户人家则不同,人到六十,便称六十大寿,子女于十天以前就散发请帖,组成做寿班子,收礼记账、采买、请厨师。做寿这天,迎来送往、烧茶端水等均需专人负责,如果请一台戏,则更忙。亲朋送来的礼品,要整齐摆放,寿帐、寿匾、寿联均需张挂起来。寿星——即做寿的本人,端坐在八仙桌的上首,接受儿孙们及来客叩拜。坐席时,寿星本人与家人坐一桌,来客坐一桌,便于家人向做寿的老人祝贺敬酒。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