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荣成>荣成民俗

器用民俗

时间:2011年11月04日 20:22 来源:博物馆 浏览次数:
灶 具
    荣成早年不单设灶间,只在正屋东西两侧用坯盘成锅台。锅分五印、六印、七印、八印。家家不论人多人少,习惯用八印锅,因为除了做饭之外,还要馇猪食,用小锅不方便。锅上用茅草与葛子编结的圆形物为垫,防止漏气,俗称“锅旯旮”,锅盖木制,以杉木和梧桐木为优。锅盖不用钉,不用铆,而以隼槽拼成,做锅盖俗称“掺锅盖子”。如果蒸大饽饽或供品,锅上加笼。笼亦用茅草和葛子制作,圆形、桶状,高约1尺,加在锅上增加锅的高度,其上用盖帘再扣锅盖。此外,灶具还有浑水瓢、浑水筲、炊帚、掏灰耙、灰篓及烧火棍、风匣等。
炊  具
    菜刀、菜板与其他地方一样,所不同的是.荣成早年民间所用的盆罐没有陶瓷或搪瓷的,全部为陶器,俗称瓦器或鸟货,如盆罐等。但荣成民间对其称呼较为明细,同样是盆,大的叫盆,小的叫套子,再小一点的叫钵儿,而高装的则叫斗套子,也叫盔儿。大小斗套两旁有扭鼻的叫罐子,也叫龛儿,如水罐、尿龛子等。形似浅盘,上有许多圆孔,用于扣住锅底,防止食物落进水里的,叫饭撑子。井字形木架叫锅梁。锅梁上拴有竹片的叫稗梁。刀铲子则用以翻锅炒菜。大小擀杖用以擀面、包饺广。面板家家必备,多用松、椴木制作。
度量衡
荣成用尺、丈,丈量土地时则用“步”,每步五尺。如量房基、量地亩时,甚至有专门代替“步”的工具,俗称五尺杆子,类似圆规,转动起来很快。对于农民来说,不太精细的东西如布、绸等,懒于用尺,一般用“柞”。小柞以拇指与食指最大距,约5寸;大扦以拇
指与中指最大距,约为6寸;再大者则论庹,每庹约5尺。荣成民间的量器只有一种:升。没有斗、合、勺等。升是用柳条、细绳编结,两头略细中间粗的桶状物,主要用于量粮食。由于它是量器,很难用衡器来比较。如量粮食,普通升,玉米每升25公斤,小麦则27斤,黄豆28斤,绿豆竟达30斤以上。还有一种苏户升,每升比普通升大2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粮食以斤为计算单位,升即失去其存在的意义。称金银、药材等精细的衡器为戥子;早年卖颜料的货郎也用戥子称颜料。戥子,骨制铜盘、铜砣,丝线为毫。平日装进木匣里,木匣用两片木头为之,上薄下厚,前宽后窄。尾部铆结。上下片可以旋开。下片上面刻有长槽和一人一小两个圆凹,分别放置铜盘和铜砣。戥子十分灵敏,所以荣成流行一句谚语:“家有万贯,邻居有戥子。”手秆,也叫小秤,称重1—30斤,有盘有钩,铁砣,双毫,一人操作。中型秤,俗称二杆子秤,1~200斤,称重时需二人。掌秤者一手抬物,一手把砣,另一个人在一边抬物。称重200斤以上的叫大秤,俗称抬杆秆,需三人操作;二人抬秤,—人把砣。秤的关键在于秤砣,俗话说:“秤砣虽小压千斤。”过去渔行或奸商往往在秤砣上做文章,如渔行,一杆秤倒有四种不同规格的秤砣,称什么换什么规格的砣。同样一杆秤,用水货砣,则200斤就会变成100斤。传说,石岛有家粮商出货时发现秤上挂着进货砣,急了就假装用秤砣打老婆。老婆非常机灵,一看扔进来的是进货砣,连忙换成出货砣扔了出去。因为进货砣称重分量轻,一进一出,商家就可以赚大钱。
针线用具
    荣成民间妇女成衣用品首推针线笸箩。针线笸箩分两种,家庭主妇用的是以钵形套子为底模用纸浆打成,敞口、无盖,里面放着针、线、剪子、顶针、袜撑子、鞋袜底样子等。针,插在针插上,针插大多为鱼形,中间塞满棉花。粉袋儿,多为石榴、寿桃之类,中间装满滑石粉,一根较长的粗线贯通其中,以便在布上打出粉线作为裁剪时参考。姑娘和年轻媳妇所用的针线笸箩,大都为席片拼缝而成,四方形,有盖,所装物品除和家庭主妇们一样外,更多的是各色花碎布、丝线、鞋垫和荷包式样,带有某些隐私成分,外人不得翻看。荣成旧时男女传情,最讲究的是女赠男的荷包,特别是烟荷包,异常精制。民国年间又改送鞋垫。所以,她们的针线笸箩,别人很少打开。除针线笸箩外,再就是刮子和烙铁。刮子,铜制,上端类似桃形,下端类似锥子,用于衣缝刮浆用。烙铁,铁制,前端菱形烙铁头,其下为铁杆,末端装木把。用时烧热烙铁头,烫平衣缝。衣裳缝好之后,用棒槌在敲衣石上敲平。
仓  具
    囤子,用纣条或绵槐条编成,直径1米,高1.5米,为农家仓储杂粮使用。仓储大宗粮食则使用囤底和物菥子。囤底条编,直径1.5—2.5米不等;菥子苇篾编结,宽一尺,长两丈。藏粮时,先将囤底装满,再将菥子贴紧囤底里边并用粮食挤实,按顺时针方向展围,围—层倒一层粮食,越围越高,直到粮食装完为止。囤子和囤底条编空隙较大,用牛粪和黄泥涂一遍,免得漏粮食。牛粪和泥不招虫害。这样处理后,囤底分量很重。冬天,儿童多用它扣家雀。即雪天将地面积雪扫净一块,撒上谷糠,用一根短棍(棍上拴有绳子)将囤底支起来。然后,将绳子扯进屋里,人在屋里窥视。发现家雀进入囤底下面吃食时,猛拉绳子,囤底落下,能扣住很多家雀。
雨  具
    蓑衣,荣成民间生活水平低下,没有专门的雨具,蓑衣为常见的遮雨用具。特别是放牛人,人手一件,早可遮阴,涝可挡雨,累了可以铺在地上小憩,是一种多用途的工具。草帽,苇或高粱秸编成,既遮阳又挡雨。雨伞,多从南方购进,有油纸、油布伞之分。布伞,多为出外人家才有,黑色称阳伞,但民间很少用于遮阳,几乎全部用于挡雨。油布,白细布加桐油油过,呈黄色,斗方,用时两角系在颈下,挡住背后。
斗和笸箩
    在荣成民间器用中斗和笸箩占据着重要位置,斗多用于盛面及小杂粮,如地瓜丝、熟地瓜干等;笸箩则主要盛衣物,类似现在的皮箱。斗是用纸做的,先将各色杂纸浸泡,直至全部浸透水分,上碓臼捣或上碾轧成纸浆,用牛毛菜和榆树皮的浸出液,兑和黑面,或用山野的洋铁根捣碎,掺入部分木渣,以缸、坛、套子为底模敷上一层调好的纸浆,放在院里晾至八成干取下底模,同时打好判斗盖。将取下的斗坯詈阴凉处干透,剪齐斗口,然后将彩纸剪成长条,自下而上地沿斗面糊好糊匀,里面用白纸糊裱,贴上斗花即可使用。斗,呈圆柱形,上下略细,中间粗,大斗可盛粮食七八十斤。笸箩,用碎席或纸板裁成方形或长方形,高宽各约一尺,长一尺或二尺不等,用针线缝合成席或纸板内胎,外面用彩纸糊裱、贴斗花,里面用白纸糊裱。
赶海工具
    剔子,铁制,宽约一寸,长八寸或一尺,尾部成锐角上翘,高寸许后弯,镶木柄。剔子是种多用途的生产工具,使用频率很高。可用于间苗、挖野菜、移栽,赶海则用它挖或扒拉蛤儿。蛎钩,木柄尺长,前端由铁制的蛎钩贯通。蛎钩两端有细尖,用以敲起蛎壳。蛤耙,耙头底部由铁片剪齿为之,上部由钢筋为梁与铁片焊接,铁片后部与钢筋梁之间拴网为兜,梁中间安长杆以便操作。蟹耙,木杆钉成丁字形,横杆长一尺,置钉子十枚,竖杆为柄,长六尺。推网,两根长一丈五尺的木杆或竹竿,在三分之二处交叉,前三分之二处置网七尺,左右缠结在推杆上,网成兜状,网后横拴粗绳子两杆。后三分之一处为操作位置。推网时,其交叉处置于腹部,向前推进;起网时,交叉处紧抵腹部,左手抓起网后之横绳后拽,用杠杆原理将网提起,右手拣取收获物,顺便势放进腰右侧的鱼笼里。小拖网,网长一丈二尺,最长的不超过一丈五尺,网宽五尺,两端置木棍弯曲的弓,网高由弓的高矮而定,弓下端绑石块为坠。网问每隔二尺拴木棍为箭,撑开网的上下两缘,底绠与浮绠均穿网扣而过,连结左右弓上。惟底绠较粗,两端与拽绠相接。锨,即农用铁锨,无须专用。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返回顶部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