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收藏的种类和品位,固然表现收藏地区人们的文化者的个人爱好,但也反映了这个素养,也就是人的品位。不可否认,收藏者中有些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大多数收藏者却是普通的工人、农民、渔民等,如王业民、张世廉、戴玉山等,荣成民间收藏集中在四个方面,即书画类、瓷陶类、文书类和奇石类。
书画类
荣成民间收藏以书画和瓷陶类的历史最长。这与荣成人祭祀礼俗密切相关。过去,荣成人年节伺候神主悬家谱时,两旁必须垂挂对联。而这些对联往往与家谱一样古老,即使一字不识的老农,也非常珍视这样的对联,并把它作为家谱的组成部分加以保存。这些对联中恰恰不乏珍品,如陆游、董其昌、文征明、董帮达、道光帝、郑板桥、华世奎、于方石、张恨水的真迹。伴随着这些对联出现则是仇英、文征明、郑板桥、慈禧等人的字画。这种祭祀礼俗上的需要,带动了境内对书画的收藏与鉴赏。改革开放以来,格调高雅的书画精品,更是人们收藏的重点,尤其石岛一带,对近代和当代名家作品的追求也越来越迫切。据不完全统计,近当代名家如吴昌硕、齐白石、丁非阊、李可染、李苫禅、吴冠中、王林旭、陈大羽、郭沫若、孙墨佛、刘海粟、启功、溥杰、沈鹏、赵朴初、黄苗子、费新我、谢稚柳、王伯敏、刘旦宅、董寿平、张仃、欧阳中石、尹瘦石、沙孟海、周慧琚、魏启后等全国著名人物的作品数以千计,有的一家收藏即达百幅以上。农机公司镌刻的鲁东碑林,就有全国顶尖书法家的作品四十余件。
文书类
清代《山东省通志》论及荣成人民性格时,用“质朴尚文”四字概括。事实上,荣成人非常崇尚文化,把藏书当成生活中不可缺乏的一项活动。过去,普通百姓因生活所累,无力顾及书籍的收藏,稍微有点经济收入的人,则把藏书、出借,当成改善人们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爱国学者、惨遭日寇杀害的北京大学教授姜忠奎,就在自己的故乡开办了藏书阅报所,专向平民开放。由于时代的局限,教育的落后,旧社会剥夺了广大人民读书识字的权利,藏书仍然是大户人家的专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教育的普及,读书人越来越多,文化素养越来越高,人们把藏书当做一项良好的活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普遍把藏书、读书当成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越发激励了人们藏书的热情。以石岛镇南车村为例,每户平均藏书千册以上。最多的一户,藏书达3000册以上。
藏书热兴起的同时,人们又把目光转向文献类图书、文件的抢救式收藏。令人感叹的是,这些收藏者既不是学者,也不是文化、档案部门,而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和工人。他们以对祖国文化高度负责的精神,忠贞不移地保护着他们所收藏的图书、文籍。如崖头镇海崖村一个于姓农民.身残志不残,在“文革”“破四旧”的危急关头,巧于周旋,终于保住了他珍藏多年的家谱、志书等历史文献。而戴玉山退休后,多方走访,广为搜集,终于搜集到一些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如当地文人的创作手稿、房地产契约等等,这为开展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教育提供了有力的资料。
瓷陶类
过去,无论是大户人家,还是普通百姓,家家户户都把瓷器——如帽筒、花瓶作为家庭的主要陈设。荣成人特别讲究祭祀祖先的祭器。在荣成,不仅家庙,凡有家谱的人家都有专门的祭器。这些祭器,平时不准使用,用专门箱子锁起来,到年节时才拿出来清洗干净摆上供桌。所以,民间散落着大量古陶、古瓷,这为瓷陶的收藏奠定了基础。可爱惜在“文革”中大多被当做“四旧”给毁厂,所剩寥寥,收藏者有百件就算最大的了。
奇石类
荣成奇石收藏的时间很晚,但势头迅猛,起点很高。荣成的奇石收藏大致可分为形象石和图案石两大类:如形象石,这类石头大都古拙、雄健,经过收藏者的提示,使人张开想象的翅膀。图案石则有山水、有动物、有汉字、有人物。石头上的自然纹路,构成了不同的逼真形象。那些山水林木、飞禽走兽、人体人像、花卉文字在石头表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显得异常生动。如张世廉的“和平使者”、“爱因斯坦”等,使参观者长时间驻足观赏,久久不愿离去。在全国第三届观赏石展览中,仅张世廉的收藏品即获得四项大奖。在山东省第一届观赏石展览中,他参赛的九块石头全部获奖。